全国“好警嫂”陶燕华:
丈夫因公牺牲 她坚强撑起一个家

■全国“好警嫂”陶燕华。(通讯员供图)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中,木棉对橡树深情独白。在南海丹灶,就有这么一朵盛放的“木棉”,她是因公牺牲的原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丹灶派出所民警罗棉生的妻子陶燕华。
他是她的英雄,她是他的木棉花。21岁时,陶燕华对丈夫说“如果你喜欢做警察,我一定支持你”,而后她用爱的芳香温暖着饱经风霜的小家,将一对患病儿女照顾得妥妥帖帖;55岁时,她在丈夫同事的帮助下妥善处理好丈夫后事,用娇小的身躯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3月8日,全国公安系统“三八”妇女节表彰名单公布,陶燕华荣获“好警嫂”称号。
豁达的妻子
少年一眼,便是一生。回想起与罗棉生的初次见面,陶燕华依然感到甜蜜。1986年,仍在海军服兵役的罗棉生“毛遂自荐”,托人将自己介绍给陶燕华,陶燕华也与罗棉生一见钟情,初次见面便认定了他。
1987年,结婚前,退伍回来的罗棉生问了陶燕华一个问题。“他问我,可不可以考警察,因为他的理想是当警察。”面对丈夫询问,陶燕华满口答应:“如果你喜欢做警察,我一定支持你。”
就这样,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陶燕华也成为一名警嫂,有了一位常常在家庭中缺位的丈夫、父亲。“怀孕的时候,每次产检都是自己搞定的。”陶燕华还记得,有一次她独自到医院产检,刚进医院就看见罗棉生带着一个女人在医院里排队验伤。
“起初,我很疑惑、心酸,后来转念一想,他一定是为了工作。”陶燕华说,想通后,她没打扰丈夫,独自产检后就回了家。后来,她与罗棉生说起这件事,罗棉生问:“我带着别人去医院,但你要自己去,你会不会不开心?”
会吗?陶燕华的答案是不会。作为基层民警,值班备勤对于罗棉生来说是家常便饭,连续多天加班不回家,错过一家人共同进餐、一起过节的时光也是常有的事。
“作为一名警嫂,我知道他的工作比较辛苦,可以理解。”陶燕华深知当一名警嫂,就意味着比别人多一些劳累,多一些疲惫,她没有任何怨言。
乐观的妈妈
早春的清晨还有一丝丝的凉意,陶燕华用轮椅推着女儿来到家附近的广场,扶女儿站起,协助女儿推轮椅练习行走,动作熟练自然。陪着女儿做完练习,回到家,陶燕华还要继续教导患有自闭症的儿子。
或许是上天嫉妒这对恩爱夫妻,罗棉生、陶燕华的女儿出生以来便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双腿无法直立行走;乖巧的儿子在初中时被诊断为自闭症,且因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极难痊愈。
命运似乎很爱开玩笑,但罗棉生、陶燕华从未放弃过。罗棉生更加努力工作,陶燕华默默抹干眼泪,两人遵循着医生所教导的方法,耐心地照顾女儿、教育儿子。
罗棉生也知道陶燕华操持家中事务不易,每当完成工作回到家中,他总是尽力分担家务。即便是值班备勤,罗棉生也会抽空给她打个电话,询问子女情况,聊聊家常。听到丈夫温柔而熟悉的嗓音,陶燕华心里的疲惫便一扫而光。
“一家人齐齐整整最重要,没钱就少用点,也不会觉得辛苦。”陶燕华说。数十年来,正是因为夫妻共担风雨,苦乐相依,这个小家其乐融融,充满了欢声笑语。2018年,罗棉生家庭被评为南海区“最美家庭”;2019年,陶燕华被授予“全市十佳警属”荣誉称号。
坚强的警嫂
有陶燕华的大力支持,罗棉生得以全身心投入到公安工作,多次荣获个人嘉奖等荣誉,是单位里出了名的“老黄牛”。但丈夫总是报喜不报忧,这令陶燕华有些担忧,担忧他发生意外情况。
某日,罗棉生下班回家后,侧着身子,避开家人,直奔洗手间。“我看了一眼,发现他身上怎么红红的?”陶燕华追上去一看,发现罗棉生衣服上都是血迹,大吃一惊,还以为他受伤了。罗棉生这才解释,血迹是在抓嫌疑人时蹭到的,自己没受伤。
这是一次有惊无险的小意外,但2020年,令人担忧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2020年6月2日晚,已经连续工作14小时的罗棉生在值班期间不慎摔倒昏迷,送医抢救。陶燕华闻讯赶到医院,看到丈夫罗棉生身上插满导管被推出ICU病房时,她脑子里一片空白,双手也因担心止不住发抖。而病床上的罗棉生看着面容疲倦的妻子,泪水无声地流下。
此后,罗棉生病情不断加重,后来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日复一日“家——医院”两点一线的生活,压力之下,陶燕华头上的青丝变白发。最终,噩耗仍是传来了。2021年1月18日17时50分,因多器官衰竭,昏迷了230天的罗棉生永远停止了呼吸,享年59岁。
如今,陶燕华仍在适应没有丈夫的日子,继续投入到照顾子女的家庭生活中,但还是会想念他。
文/珠江时报记者杨慧通讯员南公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