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不出社区 它们是怎么做到的?
上海推行房屋适老化改造,并通过日托中心等服务逐步实现老年人就近养老日本主推﹃小规模多机能﹄社区养老,并出台﹃老老看护﹄家庭优惠政策
今年南海“两会”期间,南海区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提交了《探索社区养老新模式,解决“养老忧虑”困局》提案,该提案被定为2020年区长督办政协重点提案。而在前天召开的2020年区长督办政协重点提案工作会上,南海区区长顾耀辉也强调,选定一批养老服务试点,研究差异化需求的养老政策,加大养老专业人才培育,守护“夕阳红”。
社区是老年人的生活家园,多数老人会选择在社区居家养老,如何解决社区养老的短板,各地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国内经验
上海
房屋适老化改造养老不离社区
最近,家住上海市梅陇七村的一对老夫妻很激动,他们申请的居家适老化改造就要开始动工了,由适老化平台专业的评估人员、施工方的设计人员、技术人员等组成的评估团队在居委会的陪同下,来到老人家中进行入户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认真查看老人的房屋现状、仔细了解老人的需求,并为老人提供专业的装修建议和咨询指导。
这是上海市为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便利性与舒适性,今年在全市部分街道试点开展的面向老年人家庭居室环境的适老化改造,也是全国首个市场化适老化改造项目。上海市还根据老年人身体和不同需求,在社区推出针对性的管理与服务方案,逐步实现社区老年人就近养老的愿望。
“适老化”改造试点
南京东路街道作为上海市首批“适老化”改造的六个街道之一,近年来,将适老化改造从室内扩张到室外。一位老人指着一旁的一个小花园说:“原来的花园堆满了杂物,现在被清理干净,腾出公共空间可以坐着聊天,路面铺平了,还铺上了防滑地砖。”变化较大的居民合用卫生间,可以看到全新装修过的沐浴房和马桶间,墙壁上不但有方便老人使用的安全扶手、折叠椅,还有紧急呼叫报警装置。老人一旦发生险情,可以按动报警装置,走廊内便会铃声大作,“喊”来家人和邻居。
据了解,试点街道内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家庭为单位,均可通过“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和“上海市居家环境适老改造服务平台”申请,想改造的房屋需是自有产权或者长期居住权,且房屋地址需在试点街道辖区以内。
为了鼓励居民进行适老化改造,上海市民政局还将针对特定
对象发放补贴。试点街道内的户籍老人,申请适老化改造服务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老年人、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年满80周岁且本人月收入低于上年度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老年人,分别按照100%、80%、50%进行补贴。
经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具有二级以上照护等级的老年人,以及经街道审核认定的无子女、高龄独居或纯老家庭中的老年人,按40%补贴。每户家庭最高补贴不超过3000元,满足任意一种情况都可享受补贴。
进入补贴范围内的适老化改造服务与产品,按玄关、卫生间、厨房、客厅、卧室、阳台、过道七大生活场景进行分类,共有60余项产品与服务供选择,涉及老年人居家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年家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求,进行定制化改造,把全屋或部分空间适老翻新。
家门口的日托中心
上海不仅试点推出“适老化改造”,全市多个社区根据老年人身体、不同需求,均有推出针对性的管理与服务方案,不仅让老年人在原有的居住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安享晚年,老人的情感需求也能得到满足,逐步实现社区老年人就近养老的愿望。
例如位于黄浦区的五里桥街道萌志敬老院,一楼开设有社区长者食堂,供应能力日均500客;老西门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内部开辟长者就餐区,并根据老年人用餐习惯和营养需求,配备营养均衡的高血糖餐和防“三高”套餐。
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早在2008年就率先在上海试点“心悦夕阳”为老服务工程,经过12年的摸索,黄浦心理咨询协会吸纳了近100名专业会员及1000名志愿者加入,这之中有中医、律师、教师、社工,都拥有心理咨询师执照,在社区末梢搭建危机预防,抚慰老人孤独的心灵。
曹杨新村街道在片区设置有老年日托中心,社区长者照顾之家等服务项目,吸引大批老年忠实“粉丝”。在梅岭南片区的日托中心,老人们经常候着等开门,上午和“老姐们”一起参加片区开设的手工、编制等免费课程,中午在楼下社区食堂用餐,下午在休息室读书看报,闲话家常,傍晚家里人下班,顺带将老人接回家。
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推出的“老吾老计划——家庭照护能力提升项目”,为周家渡内长者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以健康养护、心理疏导为核心内容,搭建自我预防照顾体系,对困难家庭提供居家照护入户指导服务。
这些遍布上海各区的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片区向周边社区老人提供长者照顾、亲子教育、卫生健康、社区助餐等多个便民服务。
国外经验
日本
主推“小规模多机能”社区养老
作为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国家,日本在养老方面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目前,日本的养老服务已经在主推“小规模多机能的社区养老”。此外,受儒家思想影响,日本许多老人更愿意在家养老,“老老看护”也成为日本社会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小规模多机能”社区养老模式值得借鉴
其实日本现在并不主张盖大型养老院,而是强调老人们在自己的家中和社区中养老,与社区互动。养老服务“多机能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社区养老院,床位一般在20~30张,提供的服务是“多机能”的:可以是24小时的入住照顾,也可以是白天的日托服务或居家上门服务。
据了解,在全日本,已经有3.7万多所“老人日托”机构。很多日托机构都针对老人的需求提供特色服务。比如有一家日托就强调,他们主要针对老年男性,以器械技能训练为主要特色。另一家日托强调,他们对失智老人有独到经验;还有一家日托所则同时拥有煲汤馆,为老人提供有营养的煲汤。
苏州乐颐养老集团副总经理姜东介绍,他去参观的一家日本社区养老院就是坐落在居民区内,并没有特别安置在郊外或者交通不便的地带,这家养老院只有72个长期床位和9个临时短期床位,满员情况下也就81人而已。但工作人员却有55人,其中90%为“介护士”(即看护人员),他们轮班24小时负责老人的吃喝拉撒等生活杂务。
这家养老院里所有人都住单间,每个单元内设有公共的活动区域,供吃饭、休闲、活动之用。养老院里有公共浴室,有专人提供入浴服务,同时配备了半躺着就能洗净全身的“坐浴器”,以及方便老人进入浴池的“泡澡升降机”。为了防止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走失,所有楼层的电梯都需要输入复杂的密码后才能启动。住进这样一家设施先进、服务细致入微的养老院,个人承担的费用每月只需大约5~6万日元,而实际每人每月的成本平均大约38万日元。之所以不会入不敷出,是因为养老院可以从介护保险的理赔机构获得资金。
“老老看护”成为新型养老模式
此外,日本人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也有很多老人更愿意在家养老由自己的家人照顾。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本的人均寿命大幅延长,老龄人口增多,“老老看护”成为日本社会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老老看护”是指老人在家中由同属老人的家庭成员照顾,比如六七十岁的老人照顾八九十岁的父母。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2013年调查结果显示,聘请上门服务的专业护理人员的日本家庭仅为14.8%,更多的家庭选择成员之间互相照顾。据统计,日本被看护者和看护者均超过65岁的家庭比例为51.2%,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5%,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老老看护”现象将成为日本养老的主要模式。
与其他养老模式相比,“老
老看护”有诸多优点。比如,看护者与被看护者长年生活在一起,熟悉彼此的生活习惯,便于照顾对方。有相关研究称,看护者因为要照顾老人,不会感到生活单调无聊,可有效降低认知障碍症的发病率。对社会来说,“老老看护”可以减少养老院及护理人员的数量,减少政府对养老设施的资金投入。但是,“老老看护”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看护者因常年照顾老人,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日本时有发生“老老看护”中,看护方因为不堪压力,将被看护老人杀害的悲剧。为此,日本各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多项针对本地区内“老老看护”家庭的优惠政策,从而减轻家庭压力。比如,岛根县出云市就对一些“老老看护”家庭发放生活支援服务利用券,可用来购买生活用品、聘请保洁人员等。
相关新闻
六部门发布《意见》推动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近日发布《关于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推动和支持物业服务企业积极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切实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着力破解高龄、空巢、独居、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长期照护难题,促进家庭幸福、邻里和睦、社区和谐。
《意见》要求,一是补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短板。包括盘活小区既有公共房屋和设施,保障新建居住小区养老服务设施达标,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点和综合利用,推进居家社区适老化改造。
二是推行“物业服务+养老服务”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包括养老服务营收实行单独核算,支持养老服务品牌化连锁化经营,组建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
三是丰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包括支持参与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开展老年人营养服务和健康促进,发展社区助老志愿服务,促进养老产业联动发展。
四是积极推进智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包括建设智慧养老信息平台,配置智慧养老服务设施,丰富智慧养老服务形式,创新智慧养老产品供给。
五是完善监督管理和激励扶持措施。包括加强养老服务监管,规范养老服务收费行为,拓宽养老服务融资渠道。
(综合经济日报、澎湃新闻、养老产业网)
整理/珠江时报记者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