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园围 见证沧桑巨变

■西樵桑基鱼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摄

■被列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吉水窦,由近代民族工业创始人陈启沅捐助重建而成。李均良摄

■西樵民乐窦水闸是旧时广东重要的丝织品运输集散之地。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摄

■九江下西社区在鱼塘边铺上石板路,还在塘边种植甘蔗林、桑林,很好地还原了镇内蔗基、桑基鱼塘风貌。(资料图片)

■桑基鱼塘是珠三角特有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桑树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的良性生态循环。图为九江桑基鱼塘。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摄

扫码一下带你空中俯瞰桑园围
佛山位于珠三角腹地,境内水道纵横交错,古时多受水患灾害。千百年来,佛山人修筑堤围与江海争田,进行围垦,桑园围就是佛山人奋斗的成果之一。
“桑园围”位于南海、顺德境内,始建于北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在修建过程中,人们对堤围的筑造逐渐从一开始的防御水患到有意识围垦造田、发展桑基鱼塘。
桑园围的修建,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历史,是珠三角地区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作为古代河口三角洲大型基围灌排工程体系的代表,桑园围灌溉面积最多达到近20万亩,现状灌溉面积仍有6.2万亩。
桑园围有力地支撑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围区成为珠三角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为佛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利保障。同时,桑园围也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
沧海桑田,历经海陆变迁的漫长岁月,平原沃野千里,水道纵横交错,宽阔的古海湾已经成为沃土。默默守护一方平安的桑园围,承载着珠三角文明的发展,见证着珠三角的沧桑巨变,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文/珠江时报记者刘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