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0年12月01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 西樵:3年投80亿重点建设环西樵山片区
    • 大沥:力争用3到5年打造高质量发展之城
    • 佛山组建万人应急志愿服务队
    • 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
    • 佛山历史文化大讲堂首场开讲

    第A02版:大沥观察

    • 城乡高质量融合 大沥发力“先行区”

    第A03版:五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 打造南海西部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标杆区

    第A04版:五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 制造业强区的物流版图

    第A05版:五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 南海跑步迈向枢纽经济时代

    第A06版:要闻

    • 番海大桥主线桥预计春节前通车
    • 退役军人粤语培训班火爆开班
    • 严打私屠滥宰 保障舌尖安全
    • 实现在线司法确认 提高调解纠纷效率
    • 17.2%男性白领医美花费 1131元/月只比女性少66元
    • 市民用藤编“记录”水乡美景
    • 农行南海九江支行开展“梦想星舞台党员奉献日”主题党日活动

    第A07版:镇街

    • 荒地变果园结出“幸福果”
    • 夯实村(社区)第一防线构筑劳动纠纷防火墙
    • 注销公告

    第A08版:视野

    • “二选一”“杀熟”受监管 互联网平台将迎紧箍咒
  • 数字报首页

A02:大沥观察

城乡高质量融合 大沥发力“先行区”

立足优势、片区发力、全面发动,大沥将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先行区

2020年12月01日

▲创客小镇效果图。

扫码一下 一图读懂大沥如何勇当城乡融合先行者

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是新时期省委、省政府赋予南海的历史重任。在南海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城乡融合发展专题学习会的次日,大沥镇以一场大会,作出了自己的回应与承诺。

如今,《大沥镇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先行区实施方案》已正式印发。方案指出,大沥将促进城乡全面融合发展,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探索新模式,为新时代广东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经验示范。根据大沥的计划,到2022年,城乡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到2030年,基本实现土地结构性大调整,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大沥的总体发展目标就是城产人融合。”大沥镇党委书记刘浩文表示,将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大沥打造成为城市靓丽、产业高端、环境优美的高质量发展之城。

立足优势

打造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格局

如何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是大沥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大沥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佛极点,是广佛全域同城化的融合区、桥头堡,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刘浩文表示,大沥有25公里边界与广州接壤,商贸往来十分密切。因此,大沥要集中精力、担当作为,努力在城市更新、产业升级、人才集聚等方面大做文章。

接下来,大沥将把握历史机遇,在广佛新城规划建设中找准发展定位、担当重要角色、扛起发展大旗。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进广佛新城建设。以黄岐、盐步为核心,在广佛“1+4”高质量融合发展实验区基础上,大沥将着重推动广佛两地生态、产业、交通、服务等方面融合发展,共建广佛融合示范区;以建设海北新城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海北片区7个重点项目(目前2个已出让)、1300多亩土地的改造,从而加快广佛全域同城建设进程。

刘浩文表示,大沥要发挥广佛新城“主战场”优势,实现“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现代化、以城市现代化促进产业高端化,让边缘地区变成中心区、工业园区变成现代产业园区、普通城区变成广佛都市圈核心区”。同时,发挥广佛新城“大平台”优势,促进“深圳科技+佛山制造”以及“广州人才+佛山平台”的融合。“我们还要学习广州、深圳等先进城市经验,在补贴、住房、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全力将各类高端优秀人才吸引来大沥‘落地生根’,提升大沥的人口质量、发展质量。”刘浩文说。

此外,大沥还有一大优势,就是位于南海千灯湖城市中轴。这条全长12.8公里的城市轴线,其中有7公里在大沥。近年来,区委高度重视千灯湖城市轴北延建设工作。对此,刘浩文表示,接下来需继续对标桂城,高标准建设大沥城市中轴,实现南海城市中轴的大沥段和桂城段无缝对接、无差别对接,推动产业过河、城市过河、环境过河。

片区发力

根据各自特点承担升级“使命”

11月30日,位于桂和路两侧、占地355亩的创客小镇奇槎片区,完成了全部的拆除工作。这是大沥中轴迎来的又一新进展,也为南延过河迈出坚实一步。

南延过河,东进广州;商贸大沥,智创新城。在大沥镇镇长游剑锋看来,实现这个路径,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过程中,东、中、西三大片区将要根据各自特点,承担起不同的“使命”。其中,东部片区以治理提效能,通过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南海区委区政府推动“广佛新城”打好基础,高质量提升商贸大沥。中部片区以更新出效果,以城市更新推动南海城市中轴崛起。西部片区则以培育产效益,以南海区委区政府“十百千”计划为契机,打造一批特色产业社区。

要实现这些蓝图,其中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硬骨头”便是土地供应问题。对于这个土地开发强度达到80%的地方,要持续保持较强的发展后劲,就必须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通过三旧改造“要空间”“要发展”,成为了大沥的必然选择。

坐拥27个农村社区和上百个村级工业园,大沥本身具备非常丰富的“三旧”资源。今年,大沥按照“年内拆除整理1万亩村级工业园改造土地”的要求,“拆除一批、改造一批、升级一批”的思路,对该镇111个村级工业园进行升级改造。在任务压力下,大沥镇城市更新办挑起重担、担当作为,完成了10033亩拆除整理工作。

如今,大沥还将重点放在连线改造和连片改造。通过推进连片产业用地集中管理、统筹开发,今年大沥将建设2个超千亩连片产业社区。同时,还以项目化推进东、中、西片区融合发展,打造容量大、配套强、环境美的城市发展板块。加快3个旧城区活化提升,积极探索旧村改造新模式,努力实现人口集聚、土地集约、资源共享,力争2020年内启动旧村居意向改造项目6个。

围绕“一轴两翼同发展,三城多园齐改造”的发展思路,大沥接下来将继续把村级工业园改造、旧村改造、旧城改造作为“主战场”,进一步向“三旧”要创新发展空间、生态文明空间、优质生活空间。

全面发动

凝心聚力营造幸福之城

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先行区,是大沥的使命与承诺。刘浩文表示,将继续通过党建引领,以挂图作战、履职档案、暖心工程等举措,激发党组织“火车头”带动效应,在园区改造、招商引资、社会治理、环境提升等方面调动全社会力量,共促城乡融合,进一步推动大沥高质量发展。

三旧改造后,土地整理好了,“装”什么成了最需要思考的问题。12月2日,大沥将举行先进材料产业发展大会,届时将发布大沥先进材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还有多个项目签约进驻。这正折射了大沥接下来的产业发展思路。未来,大沥将加快产业升级,引入新材料、创意产业、安全产业、医疗健康等一批“两高四新”产业项目,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大沥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以产业提升、项目落地为导向,建立招商项目清单和台账,努力“搬大树回家”,落实“沥商回家”计划。

产业不断提升的同时,大沥也将继续推动乡村振兴。通过抓典范、树标杆,将节点变亮点,通过串点成链、接链成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重点抓好城市中轴、广佛新城、海北片区、百里芳华四大片区的建设,打造产城人融合的样板。

在乡村环境提升方面,大沥还鼓励各农村社区多想办法、多挖空间,以推动乡村振兴、花满沥城为契机,通过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垂直挂绿、沿路扩绿等方式,建设更多的社区花海、口袋公园、街心公园。此外,大沥有100公里的水道,活水文章大有可为。因此,大沥要求涉河社区持续做好水体治理,争取今年内全面消灭黑臭河涌,并在此基础上注重规划设计,全力推进碧道建设,营造水清岸绿的优美环境。

大沥镇位于广佛全域同城化核心区,人口结构复杂,利益诉求多元。面对社会多元结构,如何统筹各方、解决长期存在的治理难题,是大沥镇委、镇政府一直关心的工作重点。大沥注重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解决交通拥堵、城市“六乱”、建筑“两违”、安全隐患等一系列社会治理问题,营造安全和谐社会环境。此外,还通过开展“市民议事厅”“城市面对面”“巡城马”等品牌活动,倒逼部门作为、群众自觉、企业配合,进一步打造平安大沥。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翠贞通讯员关艳娟刘成邓倩茹

城乡融合之路大沥这样走

推动国土空间布局全面优化,构建城乡空间集聚新格局

国土空间布局

1

建立城镇空间高标准发展机制。

2

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集中布局机制。

3

健全工业用地集约发展机制。

4

建立农业空间连片集聚机制。

5

构建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机制。

6

深入推进广佛新城建设。

7

加快建设城市中轴建设。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格局

土地制度改革

1

探索以县域为单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2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

3 建立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

4  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城乡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产业结构优化

1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拓展机制。

2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3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4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5创新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

强化环境系统治理,构建城乡生态品质 同步提升新格局

环境系统治理

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2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3完善生态环境联动监管机制。

健全基层治理服务体制机制,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健全基层治理

1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机制。

2提升数字化城乡一体发展水平。

3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管机制。

4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机制。

5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

制图/彭珍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