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0年09月11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学习强国”佛山学习平台上线
    • 到2022年建成 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
    • 2832个师生、团队和家庭获表彰
    • 为高层次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 p40

    第A02版:要闻

    • 433名南海青年奔赴军营
    • 打造文明市场环境 让市民买得舒心吃得放心
    • 9月 25日,南海影剧院约起
    • 担当有为的教师精神 是南海教育制胜的法宝
    • 到2022年建成 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

    第A03版:重点

    • 比肩京沪一线城市 南海品质教育的密码是什么?

    第A04版:今日南海

    • 倾力奖教奖学五载 彰显南商“财富品格”
    • 一方制药项目入围
    • 南海5人 成为首批委员

    第A05版:文明佛山

    • 党员先锋做示范 引领文明新风尚

    第A06版:文明佛山

    • 母婴设施再提升 城市文明更有爱

    第A07版:今日南海

    • 新课改树品牌 “和教育”润人心

    第A08版:今日南海

    • 特色教育“三驾马车” 护航学生全面发展

    第A09版:今日南海

    • 带领高三学生交出 防疫+备考双赢答卷
    • 陪伴孩子成长 引导家长成长
    • 市网络安全宣传周将启动
    • 发力打造岭南教育名镇
    • 牢记教育使命 点亮学生心灵

    第A10版:脱贫攻坚

    • 佛山经验助雷波贫困村发展“楼宇经济”
    • 中国平安首次在凉山布拖县开展健康扶贫
    • p37

    第A11版:公告

    • 机动车驾驶证停止使用、作废公告
    • p10B

    第A12版:公告

    • p10C
  • 数字报首页
下一篇

A10:脱贫攻坚

佛山经验助雷波贫困村发展“楼宇经济”

2020年09月11日

在凉山州雷波县城1.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代化办公地点哪里最好?从今年10月份起,这个答案有了新选项:佛山楼。这是佛山援建的阳光新村生产用房,预计每年租金收入将不低于100万元,可为1413名贫困户村民每人每年带来约700元租金收入。从高山彝寨搬到县城新居,这里的贫困户不仅住上了新房子,有了新工作,还发展起“楼宇经济”,为幸福小康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老屋新家对比照片装进相框

中午时分,巫里且家的厨房飘出肉香,他正给孩子们做香煎鹅翅。这是一间110平方米的新房,一厅四房的结构,客厅里电视、洗衣机、沙发、橱柜一应俱全。“现在的生活好得很!”巫里且言语中透着满足和幸福。

巫里且的新家位于雷波县城所在地金沙镇叮叮马村的阳光新村。走进小区,一栋栋鹅黄色居民楼矗立其中,墙壁上“携手奔小康,不忘佛山情”10个大字格外显眼。据了解,整座小区属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来自大岩洞乡中南村、半坡村269户贫困户的1413名村民在这里实现了安居乐业。

在巫里且的客厅墙壁上,一幅老屋和新家的对比照片被装裱在同一个相框里:上边是巫里且的老房子,一间低矮残破的土坯房,墙体出现几道皲裂,房屋后面就是陡坡深涧;下边是阳光新村航拍图,一栋栋鹅黄色居民楼排列整齐,不远处还可以看到繁华的雷波县城。

巫里且的老家位于大岩洞乡中南村,海拔超过2000米,山势陡峭。这里的环境有多恶劣?中南村第一书记蔡金权深有感触,从乡政府到村里,他要走4个小时。中南村位于半山坡,海拔高气温低,“有一年冬天夜里,村里冻死过3头牛”。

巫里且在这里生活了45年,一家5口挤住在那一间土坯房里。他至今记得,有一年山里下大雨,山上的大石头松动,朝着巫里且的老房子滚下来,差点要了小女儿的命。“当时怕死了,但没办法,生活太穷了,没能力搬家。”巫里且说,家里有5亩土地,靠种些土豆、玉米过日子。2015年妻子因病去世,让这个本就贫穷的家庭背上了债务,生活更加捉襟见肘。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住进了这样漂亮的新房子!”去年7月,巫里且和村民离开了世代居住的中南村,搬进了县城的安置点,一家人喜气洋洋开始新生活。如今,巫里且当上了村里的小组长,每年有9000元固定收入,还可以在县城打工或者做点小生意。“我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的。”说这句话时,巫里且的目光无比坚定。

佛凉两地务工绣出《家和万事兴》

每个月底,陈么牛的手机都会收到银行转账的短信提醒。这是她丈夫沈曲伯在佛山顺德务工的收入汇款。“从今年3月到现在,丈夫每个月都会向家里汇款3500元,现在已经有接近3万元进账。”谈到现在的好日子,陈么牛笑得合不拢嘴。

陈么牛的新家也在阳光新村。她是一个爱生活的女主人:厨房里,锅碗瓢盆洗涮得明光锃亮;卧室里,床铺被褥收拾得整整齐齐。为了美化客厅,她还花了三个月时间,一针一线绣出一幅《家和万事兴》十字绣,希望家庭生活能像这幅绣品,越过越红火。

事实也确实如此。今年3月份,丈夫沈曲伯在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雷波县工作小组的帮助下,来到位于顺德区的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不仅每个月可以拿到4000元收入,还在这里学到了一技之长,开阔了眼界。

“我们经常微信视频。他说佛山环境好、生活好,领导同事对他也都很好。我就告诉他在佛山好好干。”陈么牛说,以前丈夫也是在外务工,但工作地点不定,东奔西跑不说,收入还不稳定。聊起现在的情况,夫妻俩都很满足。

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雷波县共计向顺德转移输出务工人员1140人(建卡户1072人)。其中2018年输出584人(建卡户573人);2019年输出236人(建卡户211人);2020年至今输出320人(建卡户288人),2020年连续稳岗3个月110人。就在9月10日,雷波县正向顺德区12家企业输出劳务人员约200人(其中建卡户约150人),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搬进阳光新村后,陈么牛也从农活中解放出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不用再像以前,一年到头做农活,累还不赚钱,现在我在小区里的幼儿园做午饭,每个月有1200元收入。”陈么牛笑着说,家里的土地已经全部退耕还林,第一年可以获得补贴500元/亩,第三年可以获得补贴400元/亩,第五年可以获得补贴300元/亩。

生产用房为贫困人口带来稳定收入

巍峨的锦屏山下,宜攀高速正在加快建设,这条高速在雷波县的出口,恰好位于“阳光新村”附近。与宜攀高速同时在建的,还有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雷波县工作小组援建的阳光新村生产用房。

“一下高速必经这栋商业楼,这里的地理位置太好了,可以说是黄金地段。”蔡金权说,阳光新村生产用房共有5层,整体结构形式为钢结构,总建筑面积为7926.41平方米,目前该工程已接近完工。从2018年至今,广东佛山援建资金共出资约1418万元,今年还争取到中央和省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后续帮扶资金的支持。

这栋生产用房,将给阳光新村贫困户带来何种好处?阳光新村党支部书记白以者算了一笔账。“我们有地下地上停车位70个,预计每年可收入20余万元,底楼7间门面租赁费可收入20余万元,2到5层租赁可收入80余万元,合计每年收入不低于100万元,预计贫困人口1413人每人每年靠资产将实现约700元收入,并可以解决就近打工50余人。”白以者说,佛山支持建设的生产用房,将为阳光新村贫困人口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也是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雷波县工作小组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最近几年,楼宇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体现出集约型、高密度、高价值等特点。

“搬得出,更要留得住、能致富。异地搬迁后,阳光新村的居民没有了生产资料,只能发展楼宇经济,而且雷波县城也有这个需求。”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雷波县工作小组组长黄波说,经过测算,每年的物业租金收入,可以和贫困户之前的务农收入持平,而且可以为贫困户提供就近就业的工作岗位,进一步带动贫困户增收。

记者手记

发展“楼宇经济”佛山送去经验

“楼宇经济”的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后,已被成功实践和运用在楼宇密集的一线城市,有力拉动了城市经济发展。但如果在凉山州的县城里提出“楼宇经济”,许多人会感到陌生,甚至流露出不解。

在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雷波县工作小组的帮助下,雷波县率先举起了“楼宇经济”旗帜。和佛山相比,雷波的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极为相似,那就是都需要适应城镇化的需要,都需要因地制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雷波县工作小组组长黄海介绍,雷波县境内地形复杂,山地占比超过八成,山多耕地少。而阳光新村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点,共有269户1413名贫困人口集体从大岩洞乡搬迁至金沙镇,不可能再像过去从事农业耕种,再加上阳光新村靠近雷波县城,县城存在旺盛的生产用房租赁需求。在这些条件下,发展“楼宇经济”有必要,更有条件。

此前,佛山在城市化快速进程中,通过三旧改造,建设了一大批都市型产业园,许多村集体经济也向“楼宇经济”转型发展。可以说,佛山在发展“楼宇经济”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我们期待,这个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经验传输,可以助力雷波驶入发展快车道。

策划统筹/佛山传媒集团融合报道组记者吴礼晖、曾庆斌

文/佛山传媒集团融合报道组记者路帅、陈宁静、王骏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