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0年08月18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坚定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 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为推动南海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 打造全国首个优质建筑企业聚集示范区
    • 强化风险排查 筑牢疫情防线

    第A02版:重点

    • 推动“三个转变”铸就“南海建造”品牌

    第A03版:重点

    • 聚集优质企业 打造产业“航母”

    第A04版:城事

    • 足不出社区 悦享文化之美
    • 深耕大湾区 提升高端金融后台服务
    • 中考第三批 录取分数线公布

    第A05版:深度

    • 乡愁的味道 振兴的名片

    第A06版:脱贫攻坚

    • 昔日与世隔绝 今朝共奔小康
    • 佛山西站运营3周年 片区市容市貌日益改善

    第A07版:文明城市

    • 制止饮食浪费要“说”更要“行”
    • 员工入职培训 强调文明用餐
    • 2.7万元相当于大半年工资 这位保洁员捡到后完璧归赵
    • 助力西站忙暑运志愿服务暖人心
    • 狮山镇建成 15个母婴室

    第A08版:时事

    • 用爱照亮留守儿童通向梦想的阶梯
    • 播撒善意 收获感动
    • 7月生猪存栏 同比增长13.1%
    • 南海桂城公共停车收费新消息
    • p38
  • 数字报首页

A05:深度

乡愁的味道 振兴的名片

南海通过种产品到“种风景”,催生“美丽经济”,走出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0年08月18日

■西樵镇儒溪村千亩鱼塘。

■里水是中国四大蝴蝶兰集散地之一。

大顶苦瓜是狮山谭边特有的苦瓜品种,一直备受各方食客追捧。

■2019亚洲名厨精英荟南海表演赛暨首届桂城国际美食节,南海名厨用大顶苦瓜和林岳吊丝丹竹笋烹饪特色菜。

“快到黄骨鱼收成季节了,现在气温高,管理得更加细心。今年市道好,黄骨鱼塘头价比平常年份提高了三成,今年净利润应该有20万元。”每天早上7时许,南海西樵镇儒溪村养殖户关锦荣都会来自家的鱼塘巡看,想着就快出鱼了,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儒溪村是养殖黄骨鱼的品牌村,每年产值超3亿,可以为养殖户带来纯收入8000万元以上。

在南海,像儒溪这样的特色农业品牌村各镇街都有,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名片。西樵,万亩鱼塘浮光跃金,一条条新鲜活鱼通过冷链货车销往全国各地;狮山谭边,刚摘下的大顶苦瓜第一时间送到预订的酒楼,加工后的苦瓜刺身立马售罄;里水贤鲁岛,鲜花怒放,游客流连于田间乡野……

近年来,南海因地制宜,7镇街立足本土农业优势,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打造出富有岭南特色的“一镇一品”特色农产品名片,走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

从一盘特色菜讲好乡愁故事

每到盛夏,位于狮山镇谭边社区的年年好景酒楼便会食客满座。这些食客从省内外慕名前来,其中不乏港澳同胞和外国人,德国旅游团甚至连续7年来尝鲜,只为品尝一道美食——大顶苦瓜。

大顶苦瓜,是产自谭边社区的特色农产品,形似“雷公凿”,含糖量比平常苦瓜高出10%。这个圆碌碌的小瓜,在厨师的鬼斧神工下,可变成108道特色菜肴。从刺身到煎、焖、焗、炸,从热菜冷盘到点心主食,每道菜都让人大快朵颐。

“大顶苦瓜苦里带甜,不仅是特色美食,也是乡愁文化。靠着这味特色农产品,年年好景也打响了名号,15年间日均客流量翻了十倍。”年年好景酒楼总经理范永成表示,很多海外的南海乡亲都冲着品尝这道特色菜来的,他们更多的是想念当年那种在乡村生活的味道。

无独有偶,出自大沥的“盐步秋茄”,也因其皮薄、肉嫩、味甜而备受食客追捧。而桂城竹笋“吊丝丹”、丹灶霸王花等特色农产品,也因美食而走红。

除了原生态的食材和精湛的厨艺外,浓浓的乡村气息,也是吸引食客慕名尝鲜的原因。在南海,最接地气的美食,并不是盘踞在高档酒楼饭店,而是散落在乡村角落。

近年来,南海在城乡面貌和生态发展上不断深入探索,先后启动“公园化”战略、“美村计划”、百村升级计划、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工程,重点打造10个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和3个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使乡村的颜值和品位不断提升,让人赏心悦目。

以年年好景酒楼为例,它的选址便在乡村。酒楼数百米以外,是大顶苦瓜的种植基地,食客可以看到一片绿意盎然的瓜田。而走进酒楼,精心栽种的瓜果、花木,也让人顿感清新。

从地里种的瓜果蔬菜到餐桌上的佳肴,特色农产品的“变形记”,正是南海特色农业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

不管是大顶苦瓜、盐步秋茄,还是桂城吊丝丹、丹灶霸王花,这些特色农产品,在寸土寸金的南海,并未进行大规模种植。在没有量产的情况下,特色农产品靠什么创造附加值?

通过注入美食、乡愁等元素,正是让特色农产品焕发新活力的奥秘所在。以菜为媒,南海通过“种植户+餐饮企业”的模式实现多方共赢。餐饮企业依托特色农产品打响名号吸引食客,种植户通过包销实现产销两旺,城市也因美食而多了一张名片,并由此带动餐饮、旅游等产业“井喷”,最终实现以菜兴业、以菜富民,以菜兴城。

从一条鱼看布局产业链

每日,数千箱“睡着”的新鲜活鱼,都会带着属于自己的二维码,“坐”上一辆辆冷链货车,从位于西樵的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奔向北京、济南、兰州等国内50多个城市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何氏水产是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它一头连着本地养殖户,一头连着广阔的全国市场。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何氏水产带动上游合作养殖户超过1.8万户、水产养殖面积超过3万亩,实现带动水产品年交易量超6万吨、产值超20亿元。

何氏水产在全国的崛起,正是南海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站在技术创新维度,何氏水产自主研发“活鱼低温暂养、纯氧冷链配送”技术,突破鲜活水产品运输的技术难题,实现“南鱼北运”,进一步扩大了销售市场。而构建“一鱼一码”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也倒逼了当地水产养殖户通过连片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养殖,确保每条鱼的质量安全。

站在产业发展维度,何氏水产集淡水鱼养殖、研发、收购、暂养、物流配送于一体,直接带动当地水产养殖、物流配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站在乡村形态维度,何氏水产所在地西樵,保留着珠三角面积最大、最完整的桑基鱼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间少有美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不仅使西樵的桑基鱼塘得到活化,也提高了当地养殖户的养殖效益,实现农村产业振兴。

一条鱼,不仅可以窥见南海水产养殖产业全链条集聚发展的过程,更能窥见特色产业区域品牌的崛起之路。

九江镇是中国淡水鱼种业主要发源地,2011年,获评“中国淡水鱼苗之乡”。

2017年,九江启动水产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其中,九江镇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共同构建“九江鱼苗”地方标准体系。

随着品牌的发展壮大,九江鱼苗进一步打开了销售市场。目前,九江镇水产养殖面积为3.4万亩,水产养殖年产量超10万吨,近年年均淡水养殖总产值超过14亿元,其中加州鲈鱼苗的孵化量占全国总孵化量的六成。

2020年,九江镇再次把握发展机遇,提出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筹建九江鱼花研究院、打造科创型企业孵化载体、打造一批优质品种品牌、完善优化全产业链等五大建设方向,形成“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

这一次,九江镇再次携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高规格筹建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重点围绕九江鱼花开展科研项目,通过紧密的“所地”合作,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水产业提质增效。

从农业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到特色产业区域品牌越擦越亮,不难发现,南海特色农业的产业链在不断延伸,从生产、流通到销售,乃至科研,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起到关键作用,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从一朵花看产业融合发展

8月,位于里水镇的贤鲁岛成了花的海洋,波斯菊、向日葵等各色鲜花次第盛开,与环岛绿道、蓝天、镬耳屋交相辉映。每到周末,这个色彩斑斓的“江心岛”便成了网红打卡地,吸引着众多珠三角城市群乃至港澳旅客慕名前来,流连忘返。

从寂寂无闻的孤岛到游人如织的4A级景区,贤鲁岛仅用了5年。5年前,贤鲁岛还是穷乡僻壤,除了种养没有其他产

业,大部分村民出外谋生,岛内甚至没有餐饮店,村民想喝早茶都需要跑到岛外。如今,因为一片花海,外出的村民纷纷返乡做起旅游生意,通过发展农家乐、休闲垂钓、采摘体验、出租自行车、卖特产等观光休闲项目,村民在家门口实现致富。

贤鲁岛蝶变的背后,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在里水加速形成。里水是中国香水百合名镇,也是中国四大蝴蝶兰集散地之一,2019年里水花卉销售产值超10亿。近10年来,里水镇以花为媒,成功打造了百合花文化节、岭南新春水上花市两大品牌活动,并通过整合推广生态、旅游、文化等丰富资源,以产业联动催生“美丽经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在一产方面,里水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对原有的零星土地进行统一整合连片开发,重点打造万顷园艺世界、南海花博园、梦里水乡百花园、贤僚千亩鱼塘等超千亩的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在二产方面,里水积极开展东部工业园、大冲工业区、海南洲三个超千亩村级工业园改造,打造城产人融合的新型社区;在三产方面,里水重点发展文旅产业,构建“南有梦里水乡风情游,北有岭南农业大观园”全域旅游小镇格局。

然而,里水并不止步于此,作为佛山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起点和南海区连片乡村振兴先行区,去年底,里水镇政府与乡伴文旅集团签订了包括《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理想村文旅开发项目》等在内的多项协议,携手打造珠三角第一个乡伴理想村——里水理想村。

三年内,理想村项目将投入约3亿元,建设成为高端民宿集群,并打造成集精品民宿、花卉文化以及龙舟文创文化、乡创文化的综合体,通过高端民宿集聚和文旅产业,推动里水南北两大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建设,逐步将里水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最美岭南水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里水作为南海区的传统农业大镇,积极发挥生态优势,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和重大文旅项目,把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城市资源要素引向乡村,实现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农业更强,为全域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

记者观察

“种风景”催生“美丽经济”

在刚过去的一个月,珠江时报记者深入走访南海7镇街田间塘头,满眼就是两个字:惊讶。现在的南海并非农业强区,却能因地制宜、因产施策,走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也打开了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南海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

一是注入文化元素。南海耕地面积不多,在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高的镇街,一些特色农产品并未规模化种植,但通过注入美食、乡愁等文化元素,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通过美食“变形”,量少质优的特色农产品,成为了撬动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发展的有力媒介。

二是特色产业集聚。在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项目的带动下,高值花卉实现了连片种植,万亩鱼塘实现了连片养殖。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向农村汇聚,催生了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

三是生态效应凸显。近年来,南海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催生了一批“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并以此为底色,通过“种风景”,催生出“美丽经济”。里水贤鲁岛花海、西樵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便是佐证。

南海的创新实践可以看成是城市反哺农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案例。

展望未来,在南海全力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背景下,乡村发展将迎来新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南海的创新步伐可以迈得更大。在这个网红时代,南海不妨加大培育乡村网红经济的力度,通过“直播带货”、乡村“夜经济”等新形式,为乡村文旅产业、新零售赋能。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蓝志中文/珠江时报记者黎小燕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

见习记者廖明璨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