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对口帮扶云浮三区(市)56个相对贫困村取得良好成效
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南海扶贫干部梁基成手捧丰收的竹笋。(通讯员供图)

盛夏,走进云浮市云安区富林镇高二村,稻田里禾穗飘香,崭新的村屋错落有致,村内道路宽阔整洁,村民坐在树底下乘凉,微风吹拂,令人舒适。
不只高二村,在南海的帮扶下,云浮市云城、云安和罗定三区(市)56个相对贫困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海精心实施帮扶措施,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整合各种资源,从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治理、生态乡村建设等方面入手,推进贫困村民生工程,激活扶贫攻坚一盘棋。
目前,56个相对贫困村贫困户已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截至2019年底,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1元,56个村集体收入平均每村超10万元。
扶贫做法
1
党建引领
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各驻村第一书记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身体力行引领村委干部改作风、树形象、立威信,提升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
各驻村第一书记入户走访,与贫困户交心谈心,量身定制帮扶方案,组织实施帮扶项目,使广大贫困户感受到党的温暖。
2
一村一品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树立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针对每个相对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发展不同的特色产业项目。
3
整合资源
开展万企帮万村
创新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发动企业加入村企结对,每家企业帮助一个相对贫困村,通过就业扶贫帮扶、资源共享,助力贫困村脱贫攻坚。
4
关注民生
多项工程推动乡村振兴
落实贫困户子女教育补助 ,为村民购买医保和社保。通过实施道路硬底化、建路灯、修学院、建公园等,助力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
5
消费扶贫
以购代捐促进农户增收
南海区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消费扶贫
”,深入开展
“以购代捐
”,利用新媒体、电商等平台,进行直播“带货”。
帮扶成效
产业发展初呈规模
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云浮56个相对贫困村集约土地超过2.8万亩,落实产业项目326个,总投资2.8亿元。
吸引93家企业到对口帮扶地区发展,带动贫困户劳动力就业3560人。
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四年来,实施道路硬底化188公里,补助资金1973万元。
树起路灯7715盏,补助资金1437万元。
开展水利建设57项,投资514万元。
实施公共服务站、文化室、学校修缮130项,投资2280万元,为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惠民措施暖民心
2019年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发动100家企业加入村企结对,捐助帮扶资金374万元。四年累计实施危房改造1226户,补助佛山市财政资金1646万元。落实贫困户子女教育补助3712人,为20459人购买医保,为11297人购买社保。
消费扶贫促增收
今年以来,克服疫情影响,帮助云浮销售农产品382万元。
扶贫故事
发掘乡村“笋嘢” 马蹄笋成特色产业
“哒、哒、哒……”最近,漫步在云浮市前锋镇马蹄笋种植基地一期的山间小路上,总能听到笋锤敲击声。正值收获季节,前锋镇矮岭村的马蹄笋收购形势喜人,有些贫困户一天可以赚300元。
矮岭村是南海区的对口帮扶村,农民靠种植农作物为生。该村曾有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人口112户317人,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是前锋镇两个省定贫困村之
一。
去年5月,南海扶贫干部梁基成到矮岭村任第一书记,他发现,矮岭村家家户户种植竹笋,但出产的青壳笋品相和价值都不高,平均笋价只有6~7角/斤,群众的种植热情不高,青壳笋也未能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能不能将狮山的竹笋种植技术与前锋镇的麻竹笋相结合,从而培育出新的鲜食竹笋品种?”这个想法在梁基成的心里深深扎根。他立即行动,开始小范围推广竹笋种植技术。去年6月至7月,小范围的培育取得了成功,矮岭村改良的马蹄笋上市,品质广受好评。
此后,村委会决定对笋竹基地一期的45亩笋竹进行改良,培育马蹄笋,同时利用45万元扶贫资金扩大马蹄笋种植面积,建设马蹄笋种植示范基地(笋竹基地二期)80亩。二期以“公司+基地+经联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创新种植管理技术,打造集培训教学、种植实践和现场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
6月是马蹄笋大量上市的季节,前锋镇矮岭村的马蹄笋收购点一片欢声笑语。“当时是抱着试一下的心态培植了两亩地,没想到就这两亩地每天能产出2000多斤马蹄笋,价格每斤2.5元,比原来的竹笋贵多了。”前来交马蹄笋的农户陈天保说,他现在两亩地每天挣300元钱,能持续三四个月。据悉,当前矮岭村的马蹄笋每天能产出近1000斤,主要销往佛山,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也相当稳定。
目前,矮岭村有劳动力的61户贫困户100%参与扶贫产业项目,每户年平均增收约3.6万元。到去年底,矮岭村省定贫困村脱贫出列,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为17912元。截至今年4月底,1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实现脱贫。
文/珠江时报记者 黄婷 通讯员 陈镇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