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种新业态 “拍了拍”你
在线教育、“虚拟”产业园、“无人经济”……尽管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冲击,上半年以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却逆势发展,展现中国经济强大活力和韧性。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公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亮出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硬举措,按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进键”,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
新趋势 数字化转型提速
新出台的举措重点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数字化治理、产业平台化发展、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无人经济”、培育新个体经济支持自主就业、发展微经济鼓励“副业创新”、探索多点执业、共享生活、共享生产、生产资料共享及数据要素流通。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启动早、环境好,业态和模式创新活跃。特别在抗击疫情期间,众多领域成为数字新技术的‘试验场’、新模式的‘练兵场’、新业态的‘培育场’。”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
疫情下,在线办公火了!
“疫情期间,在线办公的认知和普及至少加快3年。”阿里巴巴钉钉CEO陈航说,人们真正感受到在线化和数字化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同方式也在改变。
小小健康码发挥抗疫大作用;专家团队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进行远程诊疗;无人货柜、无人超市受到消费者青睐……新业态新模式飞速成长,助力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活、对冲行业压力、带动经济复苏、支撑稳定就业,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据测算,全国智慧城市投资空间达万亿元级,2020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巨大的市场潜力、强大的拉动效应,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
允许购买并适当使用社会化、市场化在线课程资源,探索纳入部分教育阶段日常教学体系;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推动完善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等数字应用的基础设施,为在线办公提供有效支撑;构建政企数字供应链提升数字化治理……意见中,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清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要打破业态治理“按行划片”、数字化转型“单兵作战”、就业服务和保障“雇佣”、生产资料“占
有”等惯性思维,从问题出发加强制度供给。
新机遇 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今年,北京蓝杞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乌镇无界数字产业园的“云端”企业。“虚拟”产业园中,蓝杞数据和诸多高新企业一起获得在线政策宣导、融资融智、企业间线上合作共享等服务。
“‘云端服务、无界办公’成为数字经济下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无界数字产业园创始人翁佐君说,不局限于统一地理区域、具有产业链和价值链内在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虚拟空间集中,建立能够实现跨区域协作的虚拟创新环境,将大大提高信息共享与创新合作效率,为企业发展赋能。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成为我国实体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但疫情冲击下,一些中小微企业发展遭遇挑战,面临“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难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认为,企业数字化上下游协同不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链协同效应,亟待提升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培育数字化转型生态。
围绕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意见明确了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方向
——
培育面向工业、农业、交通、物流等领域的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转型;
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帮助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推动订单、产能、渠道等信息共享;
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支持建设智能工厂,发展智慧农业,支持建设自动驾驶、自动装卸堆存、无人配送等技术应用基础设施……
数字化为创新生产要素供给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疫情“大考”之下,一些工厂正不断将产能设备共享,推动了共享制造的发展;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使用权共享为特征的生产资料共享在加快发展;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也对数据要素共享流动提出了更高要求。
推动共享生产、共享生产资料、共享数据要素,健全完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生产资料管理新制度……
“围绕创造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文件中作出的这一系列安排,对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说。
新天地 为梦想插上翅膀
新个体经济,意见中这一关键词引发关注。
数字化大潮中,就业模式从传统的“公司+雇员”向“平台+个人”转变,为劳动者提供了低门槛、多元化创富机会,一批有创意、有能力的“新个体工商户”快速成长,为梦想插上翅膀。
知乎用户“蓝大仙人”,一直在知乎分享智能电视测评、选购知识,通过回答问题、撰写文章、接受咨询,获得可观收益,单篇带货销量超过2200万元。
意见提出,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积极培育新个体,支持自主就业;大力发展微经济,鼓励“副业创新”;强化灵活就业劳动权益保障,探索多点执业……为互联网时代的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数字经济大潮下,社会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不断催生新业态,一批新职业应运而生。
做过服务员、洗车工……来自贵州遵义的王林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人工智能训练师”。
去年,王林应聘进入一家天猫旗舰店做客服。通过在线学习,王林成功通过认证考试,初步涉及店铺的数据库管理、算法参数设置、人机交互设计、性能测试跟踪等作业。
“目前我所在的店铺智能服务能力进入天猫母婴行业前十,我的工资涨到每月5500元,对这份职业,我充满信心。”王林说。
疫情期间,一些行业受影响严重,新就业形态显现强大就业吸纳能力。重庆一家名为“猪八戒网”的人才共享平台上,灵活用工人数增长200%至300%。今年上半年,在美团平台新注册且有收入的新增骑手达138.6万人。
鼓励商业银行降低个体工商户融资成本;探索适应跨平台、多雇主间灵活就业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等政策;引导降低个体经营者使用互联网平台交易涉及的服务费……意见围绕新型就业领域的痛点、难点精准发力。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平台、新模式正在打破传统业态边界,激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限潜力。
15种新业态新模式
1 融合化在线教育
允许购买并使用符合条件的社会化、市场化优秀在线课程资源,探索纳入部分教育阶段的日常教学体系,并在部分学校先行先试。
2 互联网医疗
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探索线上预约问诊和线上预约检验制度,检查结果、线上处方信息等互认制度。
3 线上办公
在部分行业领域形成对线下模式的常态化补充;推动完善电子合同、电子认证等数字应用的基础设施。
4 数字化治理
构建政企数字供应链,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水电路网等城市设施智慧化改造。
5 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
支持传统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打造平台生态;鼓励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依法依规为平台提供金融服务。
6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
7 “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
实施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支持建设数字供应链。
8 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
支持建设智能工厂,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智能化、工厂运营管理现代化;发展智慧农业。
9 培育新个体
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鼓励商业银行推广线上线下融合的信贷服务。
10 微经济
支持线上多样化社交、短视频平台有序发展;建立微经济等新业态成长型企业名录。
11 多点执业
探索适应跨平台、多雇主间灵活就业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等政策。
12 共享生活
鼓励共享出行、餐饮外卖、团购、在线购药、共享住宿、文化旅游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共享产品相关标准。
13 共享生产
鼓励企业开放平台资源,共享实验验证环境、仿真模拟等技术平台。
14 生产资料共享
健全完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生产资料管理新制度;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盘活空余云平台,开发工具、车间厂房等闲置资源。
15 数据要素流通
依托国家数据共享和开放平台体系,推动人口、交通、通信、卫生健康等公共数据资源安全共享开放。
互联网医疗
融合化在线教育
微经济
培育新个体
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
“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
数据要素流通
生产资料共享
共享生产
共享生活
多点执业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