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共建 打造幸福家园
大沥镇以小区治理创新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路径

■通过党员志愿者带动居民参与小区治理,成为大沥不少社区的有益探索。通讯员供图

住宅小区是城市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南海区城市化较早的镇街之一,大沥镇较早地捕捉到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小区治理、社区治理难题,并致力于探索化解这些问题和矛盾的新路子。
近年来,大沥镇启动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三年计划。大沥镇城市社区管理办以15个小区治理创新项目为抓手,以小区党员骨干培育、楼长队伍建设、物业公司协同群防群治等治理主题为突破口,推进社区治理工作。
这个探索,不仅是大沥推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次有益探索,也为佛山奋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贡献大沥力量。随着“社区治理”向“小区治理”的纵深拓展,“小区治理”的有效治理经验将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形成。通过城市社区治理创新项目,大沥镇鼓励城市社区拉近各方的关系、协调各方的利益,探索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各类小区综合治理新模式。
》沥南社区
建立“一核心两机制三主体”架构
2017年初正式投入使用的Y小区,是沥南社区新型住宅小区之一。经过社区走访调查发现,该小区存在一些新型住宅小区的共性问题,包括居民互动偏少、小区内不文明现象频发等。对此,沥南社区以党建引领为切入点,建立“一核心两机制三主体”多元共治的新型小区治理架构,通过增强居民互动、发掘和动员小区资本,探索社区介入新型楼盘治理经验。
“一核心”是指以党建为引领。社区党委以小区议事协商联席会和小区实事共治主体会议为抓手,统筹相关资源,联动自治主体、效率主体和参与主体,系统地、全面地规划项目工作,充分发挥统筹引领的关键作用。
在党建引领的基础上,社区党委打造了议事协商和实事共治的“两机制”,推动小区现有多元主体参与到小区治理事务中。议事协商机制的主体包括社区党委、项目社工、亲子义工队伍、物业、党员志愿者、小区居民等。实事共治机制中,工作人员通过走访、个别访谈、服务征集等不同形式收集小区治理问题,并将问题表现及成因进行梳理分析,提交至社区党委进行研判,确定实事共治议题方向。
通过服务的推动,Y小区治理的自治主体、效率主体、参与主体“三主体”得以活化,在小区治理问题上各司其职,共建共治共享小区治理格局得以建立。例如,通过成员招募、队伍成立、赋能培训、议事协商和实事共治等环节,小区治理自治主体从无到有,从单纯协助活动到主动思考解决公共问题,推动问题解决,亲子义工队伍逐步成熟,建立起小区治理的关键力量。
》沥兴社区
打造线上线下党建阵地
沥兴社区M小区是一个商住一体小区。
M小区的党建阵地建设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阶段同步进行。线上方面,社区党委以建立微信群的形式开展党建阵地建设,通过微信群,建立起社区与居民之间的直接沟通平台。发展至今,微信群内有小区党员、业委会成员、居民、社区工作人员等。针对小区围蔽、停车费收取等存在异议的问题,业主可以通过微信群进行反馈,由社区工作人员或社工进行及时解释回应。社区通过在群里的及时反馈和中肯回复,也得到了居民认可。
线下方面,根据社区过去对小区情况的认知和把控,选取了居民利用率较高的小区宣传栏进行社区动态宣传,完善社区党建阵地多种建设途径的同时,也保障了小区内没有机会或资源参加到线上微信群中的居民对小区情况的知晓度。通过打通线上和线下平台,社区党委保证了居民对小区的动态掌握和小区问题反馈渠道通畅,更好地保障了居民权益。
在重建小区党建阵地的基础上,社区党委通过购买服务,与社区社工、小区义工等多元主体一起将服务输送到小区内部,尝试通过福利活动等软性服务营造良好的小区氛围,让小区居民逐步加深对社区服务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从活动中接触不同的小区居民,在改善邻里关系的同时,也有助于社区党委从中物色合适的楼长、志愿者等人选。
》沥苑社区
“党员+片区长+群众”治理模式
D小区位于沥苑社区中心地带,属于城市社区的开放式小区,由90栋自建房组成。沥苑社区党委在该小区探索了“党员+片区长+群众”的小区治理模式。
在社区与居民点对点建立联系、了解小区居民需求的基础上,沥苑社区党委建立了居民茶话会和善治分享会两个沟通交流平台。在打造小区共商共治平台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收集统计小区内党员信息,社区党委有意识地通过在活动中派发党徽促使小区党员亮身份,为成立小区党员队伍打下基础。
为进一步提高小区居民参与到小区美化甚至小区治理当中,一方面,社区通过开展组织居民参与小区公共事务相关实践活动,推动居民“从下至上”参与到小区事务中;另一方面,沥苑社区党委在内部沟通、与城社办进行商讨后,制定“从上至下”的居民培育机制。
如今,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探索,社区成功通过微改造带动了小区居民对小区事务的关注和热心,并通过持续走访入户、及时收集和处理居民问题,更好地建立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关系。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翠贞通讯员关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