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灶竹编匠人甘惠玲
坚守五十余载 巧手“编织”别样人生

■甘惠玲展示自己编织的竹编作品。

■甘惠玲编织的“微型化”鸡笼竹编仅有手指头大小。

6月30日下午,点点光斑照射在丹灶罗行社区公园街道,佛山市、南海区罗行竹编非遗传承人甘惠玲正坐在家门口石凳上,赶织着竹编娃娃。几天前,慕名而来的人看上她新创作的竹编娃娃,立即下定购买。临近交货期,甘惠玲手指头和竹丝不断飞舞着,正在处理最后收尾。
甘惠玲喜欢坐在石凳上吹着风,编着竹编,寻找创作灵感,“微型化”竹编、竹编娃娃、竹编荔枝树都是在这里孕育而生。她从祖辈学来手艺,与竹编打了五十多年的交道,从匠人到竹编传承人的身份转变,让她对竹编的传承多了一分思考,将传统功能性竹编逐渐演变成微型竹编再到如今的竹编艺术品,“新颖的竹编器具是吸引年轻一代认识竹编的第一步。”甘惠玲希望通过编织出更多精美的竹编,让世人感受罗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所在。
双手伤痕累累却从未想过放弃
罗行圩原称“箩行圩汛”,村民世世代代基本都从事竹编行业,甘惠玲也是其中一员。由于祖辈从事竹编行业,甘惠玲从小便可经常接触竹编,耳濡目染之下,她对竹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小时候看到别人编竹编觉得很有趣,便学着自己制作,而最开始要学的就是劈竹。”当时,年仅12岁的甘惠玲便是这样开启了学习竹编之路。
开竹大刀立于地,高至大腿处,无法熟练掌控用刀方法的甘惠玲便将刀柄放置地面上,刀背靠在大腿一侧,右手扶着刀,左手控制竹子的位置,将刀刃对准竹口,把竹子劈成两片、四片……学竹编伊始,使用刀具开竹成篾对于甘惠玲来说是个挑战,削到手是“家常便饭”,手部的刀痕至今都清晰可见,“刀割手不算痛,竹签插入指甲缝中的痛,至今回想起,浑身都起鸡皮疙瘩。”甘惠玲向记者展示手上的伤痕和创可贴,打趣道:“你看,我现在手上也戴满了‘金戒指’呢。”
尽管双手伤痕累累,甘惠玲却从未有过放弃竹编的想法,反而不断磨炼技艺,编织出各种精美的器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编行业逐渐没落,甘惠玲只能转行开杂货铺、卖衣服等谋生,但闲余之时还是会坚持编织竹编,“我也说不清为什么对竹编这么感兴趣,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坚持最久的一件事了。”甘惠玲说。
竹编“微型化”成指尖上的艺术
最鼎盛时期,罗行圩从事竹编行业的有多达数千人,利用农闲时节从事竹器加工的则达万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竹编器具逐渐被塑料、不锈钢等材料制成的器皿代替,竹编行业也渐渐式微。
如今,在罗行圩仍坚持竹编的人所剩无几,甘惠玲是其中一位。步入花甲之年的甘惠玲放弃了其他工作,拾起牵绊已久的竹编技艺。近年来,罗行社区开始深挖竹编文化,甘惠玲也多次受邀参加竹编活动,传播竹编文化。
2014年和2015年,甘惠玲相继获得南海区和佛山市非遗传承人的荣誉称号。荣誉加身,也意味着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甘惠玲开始了新的思考:如何将竹编融入现代生活?“如果把竹编器具从功能性器具升级为指尖上的艺术品,定会受到不少年轻人青睐。”基于这样的想法,甘惠玲开始尝试将竹编“微型化”。
“刚开始编微型竹编,心里没有数,反复编了拆,拆了编。”甘惠玲说,编织“微型化”竹编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双手和眼睛要协调,避免因一个步骤出错而影响整体效果。“制作传统功能性竹箩耗时3小时,改编‘微型化’竹编花了3天时间。”虽然困难重重,但看到成品后,甘惠玲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经过不断尝试制作、累积经验后,甘惠玲开始尝试其他样式,原本的竹箩、竹筐、鸡笼、猪笼等逐渐“微型化”,仅有手掌大小。甘惠玲不甘于此,继续朝着“精细化”挑战,截至目前,她的作品中最小的尺寸仅有手指头一般大小。
不断拓展思维创新竹编样式
甘惠玲的创新之路不仅限于“微型化”竹编,她不断拓展思维,创作其他样式的竹编作品。想到女孩子喜欢给芭比娃娃换装,她便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自己的巧手为芭比娃娃设计竹编衣服。然而,竹子质地较硬,如何让制作出来的竹编衣服具有普通衣服柔软的特性?甘惠玲将竹条浸泡在水中,使其变软,再根据娃娃的身体线条进行编织,“样式不行就拆了再编,直到满意为止。”经过无数次尝试,娃娃的竹编衣服成功诞生,其手工精致,完美展现出娃娃凹凸有致的身材。
而随着罗行竹编文化节的举行、竹编课程进校园等多样化宣传推广,竹编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但真正沉下心学习的人却很少,“学竹编需要兴趣和耐性,两者缺一不可。”甘惠玲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不断创新,激发更多人学习竹编技艺的兴趣,“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把更多有趣的竹编作品展现出来,传播竹编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一代学习竹编技艺。”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吴玮琛实习生谢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