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院长杜庆锋:
发展全科医学 向三甲冲锋

■杜庆锋(右二)陪同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检查发热门诊。(通讯员供图)

■杜庆锋(右二)参加会诊。(通讯员供图)

扫码一下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疫情大考给医院管理和服务带来哪些启示和思考?随着复工复产、复学的深入推进,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和创新服务举措,满足市民健康需求,是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
珠江时报策划推出院长访谈系列报道,为医院、市民搭建一个互相沟通、了解的平台。第六期访谈珠江时报邀请了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院长杜庆锋谈谈疫情给医院管理和服务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A关键词 医共体形成战时应急指挥模式
记者:疫情之初,医院如何快速响应,部署、落实防控工作?具体有哪些措施?
杜庆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首先要界定问题,只要定义为传染病,就要确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其次,针对传染病的特点,建立项目的组织框架,最后按照系统科学的方法去应对。我们依托已建立的“全科医学+”医共体,探索建立区域龙头医院、里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18个卫生服务站)和功能社区(校医室、社区诊所、企业医务室等)3个层级联防联控的基层防疫网。以“全科医学+”医共体迅速成立“决策-协调-执行”三层次组织架构,形成战时应急指挥模式,做到平战快速转化。在决策层,医共体负责人担任社区防控指挥部副总指挥,借助大学及行业机构的专业优势,形成循证医学证据,作出科学研判与处置意见;协调层结合领导决策,做好计划、组织、实施、沟通协调及督导落实工作,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高效运转;执行层设
立14个工作组,涵盖区域内疫情防控所有环节。
记者:医院援鄂医护人员奔赴前线抗疫的故事让人动容,其中陈铭乐是南海首个出征,最晚回来的医护人员。当初是怎样选拔他出征湖北的?
杜庆锋: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我们医院先后集结12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其中,作为重症医学科的男护师,陈铭乐由于表现突出、专业技术过关,一直是医院重点培养的对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湖北需要大量的医护人员驰援,我们动员全院医护报名参加。陈铭乐是最早发出申请的一批人,等到上级确认需要援鄂医护时,我们迅速遴选了3名身体素质好、乐观、专业技术过关的医护供上级挑选,综合考评下来,陈铭乐的评分最高。南海区当时也在挑选援鄂医护人员,全区多家医院的医护人员现场几轮筛选,最后确定陈铭乐最符合要求,于是就派了他作为南海首名援鄂医护人员。
B
关键词
防控日常化
把传染病的防控变成行为习惯
记者:疫情发生后,市民往来医院就医担心不安全、受感染,医院当时采取了哪些措施为市民提供便利,减少市民来往医院的风险?成效如何?
杜庆锋:疫情发生后,很多市民一有问题就往医院跑,这导致了医疗资源的过分紧张,同时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我们依托“全科医学+”医共体,将优质医疗资源充实到社区一线,加强疫情防控,实现重心下移,对所有重点人群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组建科普宣传组,由专家委员会成员担任组长,在微信公众号、广播等媒体将有效资讯传播出去;二是开通了就医小程序和24小时在线咨询窗口,为市民提供急救、咨询、出诊信息查询服务,并实时提供咨询及心理疏导服务;三是做好医院的预检分诊,将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独立设置,单独成立外循环,确保医院是没有新冠肺炎患者的。
记者:广东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响应已调整为三级,响应级别调整后,院内疫情防控和管理工作有哪些变化,如何确保复医复诊安全、有序?
杜庆锋:一方面,级别下调后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复工复产,医院回归到相对正常的运营轨道上来,更好地为市民的医疗卫生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另一方面,也不能放松警惕,要把新冠的防控日常化,细化到日常工作中去。我预估,疫情过后,各大医疗机构会把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变成一种行为和习惯,长期持续下去。
发热门诊是很多医院多年以来没有足够重视的板块,我们当时判定,疫情过后,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应该会变成常态,所以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投入一大笔资金把发热门诊重新进行改造,改造后整个流程就顺畅了很多,也能有效防止患者之间、医患之间的传播。
C
关键词
医患关系
重构医患之间认知的文化
记者:在战“疫”中,白衣战士担当作为、英勇善战、无私奉献,为国家战“疫”贡献了重要力量,值得大家致敬,医患关系更和谐。您如何评价这样的医患关系?接下来,应如何将这种关系更好地延续下去?
杜庆锋:疫情期间,当患者遭受到传染病发折磨的时候,医护人员其实从职业的使命来说,是没有选择的,必须全身心投入到救治病人的工作中。当时我自己也给组织写过申请,这是一种职业使命。在这期间,医患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只有一个共同的对手,那就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如何延续这种和谐的医患关系?第一,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应该把为患者服务作为一种职业信仰,贯穿到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第二,对于社会和政府而言,需要有一套制度来保证良好的医患关系;第三,普罗大众,需要重构医患之间认知的文化。
记者: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医药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里水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接下来医院将如何利用这一资源,为市民提供更好的中医药服务?
杜庆锋: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国家“十四五”重大专项现正在先行先试阶段,涉及中医和中药两个板块。里水乃至佛山,中医药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传承,在国内能把中医药产业做得那么大的地方其实并不多。在中医药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上,其他国家的创新程度比我们要高,如果我们不抓住这个窗口期,很有可能若干年以后,我们关键的中医理论都会被去中医化,变成别人的专利和知识。因此,我们以国医馆为依托,开始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打算用3年的时间开设18~20家国医馆,有了这个载体就能吸引中医人才,把中医的技术、好的方剂推广到群众中去。
关键词
全科医生
D
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向三甲冲锋
记者:这场疫情大考给医院的管理和服务带来哪些启示和思考?有哪些短板有待补齐?如何补齐?
杜庆锋:第一,整个医院,尤其是医共体的发展,必须站在系统科学的视角来看待,必须用复杂系统的特点和理论来指导它的建设;第二,必须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一个平战相结合的网格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包括医疗;第三是需要进一步强化GP团队的建设,要把GP团队医疗、公共卫生、健康促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管理这6方面的能力培养起来,把以往对各个站点的考核变成对团队的考核,就能看得到希望。
记者:您认为,院长应该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来推动医院的发展进程?具体有些什么做法?
杜庆锋:我认为医院院长应该扮演着文化传播者、资源整合者、科学探索者三个角色。文化的传播,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认知文化4方面内容。物质文化就好比把大学的风格、标志引入到医院的医学院来;行为文化可通过干部之间的相互交换和推动来实现;制度文化即是把南方医科大学好的制度逐步地推动起来;认知文化则是意识形态层次的文化认同。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的定位是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如何能够迅速把省级水平的资源和大学文化有效地传承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大学的全科医学院。医学院的重点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医院的重点是社会服务,所以要补上文化传承和科学创新这个短板,必须创建一所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全科医学学院很快就会落地南海,预计明年会考虑正式招生。通过学院的建设,相当于在南方医科大学和南海之间嫁接了一个载体,利用这个载体来承担这份文化传播,这就是文化传播者和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定位所在。
记者:基于“文化传播者”这一角色,未来,南方医科大学全科医学学院将如何开展医学教育培养人才?
杜庆锋:医学教育分学位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3个板块,全科医学学院将承担这3个板块的教育教学工作。学位教育又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教育,针对本科生的教育,是要在所有临床医学本科生中开设全科医学的理论和技能教学;研究生教育将加大招生力度,去培养更多临床型、专业型的全科医生;目前国内全科医学的博士点还极少,我们将向教育部申请博士点以培养更多高层次的全科医学人才。
记者:作为“科学探索者”,接下来,医院发展有什么新的科学探索?如何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杜庆锋:2016年5月30日,南方医科大学与南海区政府、里水镇政府签署了协议,决定在里水镇里湖新城区共建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的南海样板。4年后的2020年5月30日,南医大南海医院再次扬帆起航挂牌为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并启动了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工作。
未来将通过加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科技因素,实现基本诊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高效结合,能将突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与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有效地发挥出疫情“吹哨人”和“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我有幸参加了国家科技部“十四五”重大专项的编制和前期先行先试的工作,主要针对的就是基于社区慢病,从防、治、诊、康4个角度去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设备。如针对社区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建立专病的数据库,再把数据库、知识库、信息库整合起来,进一步优化临床诊疗方案,以压低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策划统筹/珠江时报记者关帅屏 文/珠江时报记者黄源力陈志健通讯员林妮李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