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南罗百香鸡背后的扶贫真功
这是南海对口帮扶罗定市洞美村的一个扶贫项目

6月1日清晨,阳光透过树林,照射在洞美村南罗百香鸡养殖场的一排排鸡舍上。看着一群群生机蓬勃的南罗百香鸡,90后扶贫干部李俊杰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这批鸡销售出去,可以给扶贫户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李俊杰是佛山市南海区驻罗定市太平镇洞美村第一书记,南罗百香鸡养殖场是南海对口帮扶罗定市洞美村的其中一个扶贫项目。
前段时间,南罗百香鸡火了一把。全国人大代表、云浮市罗定市黎少镇隆久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李小兰通过直播推介南罗百香鸡,不到五小时,800只南罗百香鸡被网友们一抢而光。
南罗百香鸡成“爆款”,无形中给洞美村扶贫产业基地打了一个广告。这广告提升了养殖场里6000多只南罗百香鸡的价值,也间接道出了南海区驻村扶贫队的扶贫真功,彰显了三年来他们对洞美村的用心帮扶。
养鸡场有独到之处
洞美村南罗百香鸡养殖场,已经成为了解产业扶贫的一扇“窗口”。
记者在现场看到,6000多只南罗百香鸡正在林地间悠闲散步、觅食。与普通的鸡不同,南罗百香鸡的品种为精选的“古典鸡”,毛色黄白相间,鲜亮无比,有着很高的“颜值”。
与普通养殖场相比,这里有不少独到之处,进门两排吊装的喂料盘,中间是照明用的灯,周边靠墙摆放着一圈白色圆形的饮水机,细碎的木锯末子铺满整个泥土地面,厚厚一层木锯末子,既起到了除臭防尘的效果,也有利于鸡的睡眠。整个鸡舍干净卫生,没有异味。
太平镇洞美村是罗定市33个省定贫困村之一,由佛山市南海区委办、区府办挂点帮扶。洞美村扶贫产业基地地处洞美村背山,坐拥优质的生态环境。从高空俯视该产业基地,可以看到多个鸡舍被郁郁葱葱的树林包围,基地环境优美,散发着原生态的气息。
李俊杰介绍,帮扶单位经过对洞美村的实际情况考察调研和综合分析,认为发展生态养鸡项目比较符合洞美村的发展实际。2018年,洞美扶贫产业基地、公司技术指导基地、合作社等挂牌,“南罗百香鸡”在洞美村应运而生。
贫困户成养鸡“达人”
“我们引入专业团队运营、生产及管理,着力把南罗百香鸡孵化养殖基地打造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李俊杰说,为确保该村贫困户如期稳定脱贫、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南海帮扶单位多措并举,采取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甄选出产业基地经营管理方,利用当地行业龙头企业的养殖技术、管理、资源等优势,打造“南罗百香鸡”扶贫产业养殖基地。
此外,南海帮扶单位还从种苗、饲料、技术、销售上实行“一条龙”服务,为有意愿养鸡的贫困户发放鸡苗、饲料,并给予养殖技术指导和兜底销售,增强贫困户信心,提振贫困户脱贫致富志气和动力,使贫困户在获得合作社分红的同时,也能通过自己努力增加收入。
贫困户梁东成是其中受益的一员。他一直在养殖基地打工,如今已经成为养鸡“达人”。养殖场里,梁东成熟练地把麦麸掺进玉米粉里,用机器磨出细细的鸡食,再一点点添水。说起养鸡,梁东成很有心得。“一顿干净一顿光”,他念叨着总结出来的养鸡口诀,“意思是喂鸡的鸡食和水的量都要掌握好,水要干净,温度要一致,不能给鸡吃撑了。”
“真的非常感谢南海区的驻村扶贫队,给我们发鸡苗、发饲料,找专业的人培训我们养鸡技术,还带专家到我们家看鸡群的生长情况。现在饲养技术提高了,鸡只成活率几乎百分之百,而且都是优质鸡,客户反响很好。卖的价钱提高了,生活条件也跟着改善,去年我的年收入提到了4万元。”说话间,梁东成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谈起南海区驻村扶贫队,村干部梁就也竖起了大拇指:“当时,我们引入一批鸡苗,鸡舍需要清洁,但是鸡场人手不足,驻村扶贫队便在鸡场帮助清洗、喂饲料等,忙了很多天。”
打开多元化销售思路
本来,春节是传统的饮食消费旺季,南罗百香鸡本应该销售一空,但受疫情影响,“网红鸡”也面临着滞销的难题。
“这些鸡吃的是百香果与玉米等作物搅碎后的粮食,肉质鲜美,希望大家为扶贫事业贡献力量,有需要的请跟我联系,南海地区免费送货。”为了缓解滞销难题,李俊杰将卖鸡信息发到各个微信群后,群友热烈响应,这个要一只,那个要两只,很快打开了销路。
每次回南海,李俊杰的小车后备厢总要装上十几只百香鸡。“虽然在捉鸡、运鸡、卖鸡的过程中,流了不少汗,但看到贫困户收到钱时的笑容,听到大家的感谢,便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李俊杰说。
如今,“南罗百香鸡”已经注册了商标,并入选广东省“一村一品”项目库,在罗定城区设有产品专卖店,获得良好的市场口碑。
李俊杰告诉记者,目前也在不断完善百香鸡的销售环节,百香鸡从山地“回笼”,送去屠宰后马上放入食品配送冷库进行预冷,以确保打包运送时肉质保鲜。经过预冷的南罗百香鸡再次清洗后进行真空包装封冻,全程冷链配送。
李俊杰介绍,目前该养殖基地存栏量为1.2万只,并正按规划进一步加建鸡舍,最终达成4个散养区12个鸡舍的目标,待全部投入使用将达到4万只存栏量,年饲养量可达10万只(按每年2.5批计),年净利润约24万元,可带动全村112户有劳力贫困户年均纯增收约1000元。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好‘一村一品
专项资金,继续扩大养殖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殖规模,同时借助电商营销手段,打造多元化项目,提升扶贫成效。”李俊杰说。
文/珠江时报记者黄婷见习记者廖明璨通讯员陈镇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