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武魂
◎林友侨
桑基鱼塘连天碧,小桥流水夕照红;炊烟袅袅乡村静,小巷时闻叫卖声。这是岭南水乡随处可见的景象。它以水之柔,成其性格;以鱼米之丰,养活一方人;以坐贾行商,作为谋生手段。这样的岭南,有居家之趣,却与彪悍、武力甚远。可这样的岭南,偏偏在明朝末年风雨飘摇之时,出了旷代武将袁崇焕,一个堪比岳飞、杨家将的人物。说他是南粤武魂,毫不为过。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东莞石碣镇水南村袁崇焕纪念园。纪念园门口右侧一块石头上刻着“崇焕故园”四个端庄朴拙的大字,落款为巨笔写英雄的金庸“敬书”。金庸对袁崇焕推崇备至,称他是真英雄。他在《袁崇焕评传》开篇说:“在距离香港不到150公里的地区中,过去300年内出了两位与中国历史有重大关系的人物。一位是孙中山先生,另一位是袁崇焕。”
袁崇焕,明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是明末罕见的可与清军铁骑抗衡的骁将,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曾说:“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但因不得宦官魏忠贤欢心,袁崇焕先是辞官回乡,后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魏忠贤余党又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等罪名弹劾他。皇太极再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崇祯皇帝处死,明朝也因此失去了最后的“擎天一柱”。十四年后,崇祯自缢,明朝灭亡。
同为广东人的康有为叹道:“假若间不行而能尽其才,明或不亡。”梁启超的评价则更为痛切:“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当我第一次走进袁崇焕纪念园,初次系统了解其事迹时,深深为之震撼。没想到田园牧歌般的岭南竟然出过如此铁骨铮铮的大英雄。他临刑时口占的一首诗让我久久难以释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我在纪念园徘徊良久,遍览石刻、遗存,不由在心里赞之叹之痛惜之。面对一匹仰头长啸的石马,我叹息:将军含冤死,战马空悲鸣!面对园后两排武将雕像,我叹息:战将如云,怎敌阉党误国?面对无声的一池湖水,我叹息:人去数百载,泪如水不竭。
而面对题有“擎天一柱”的袁崇焕抚剑仰望苍穹的巍巍石像和一组跃马沙场的雕塑,我胸中又充满了敬仰、豪迈之情:英风长浩荡,南粤袁崇焕;肉身化为尘,精神传万年!袁崇焕不但功勋卓著,爱国忠心也可昭日月。当身陷囹圄,手下猛将祖大寿愤而率兵离开战场,他却以大局为重,写信将祖大寿召回以解京师之危。这是何等的公而忘私,可惜当政者未能察之。
纵观历史,表面温润如玉的岭南人并不缺乏血性和智慧,在历史上像袁崇焕这样建立不朽军功的粤人大有人在。袁崇焕之前,有高州的冼夫人,历三朝更迭,保一方安定,被周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曲江侯安都,平南征北,佐陈霸先建立陈王朝,拥临川王陈茜为文帝,威名一时无双。袁崇焕之后,花都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番禺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毅然驾舰撞向日军主力舰,何其悲壮。
到了近代以后,南粤更是英雄辈出,战将如云。为人熟知的就有叶挺、叶剑英、蒋光鼐、蔡廷锴等,个个彪炳史册,气壮山河。
崇焕武魂昭南天,南粤何愁无勇将?昔日战场敢冲敢杀,今朝商场敢拼敢搏,此粤人之谓也!40多年来,以深圳特区为先锋的珠三角各地均以“敢为天下先”自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劈波斩浪砥砺前行,不是没有道理的。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