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功课”迎“春天”
做好疫情防控、有序对外开放、转变发展思维,南海区文体场馆和景区努力自救自强

■市民在西樵山杜鹃园赏花。(资料图片) 实习生/廖明璨摄

■游客在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摘桑果。(通讯员供图)

■市文广旅体局调研组到南海区文化馆督查复工复产安全与疫情防控工作。
对于南海区文体场馆、旅游景区而言,疫情带来的“寒冬”,正在一步步回温。这边,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公园陆续有序开放,另一边,西樵山景区、梦里水乡、渔耕粤韵生态旅游园等自然生态景区在做好防疫工作基础上,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赏春的客人。万物复苏的南海,让人倍感熟悉,亲切。
旅游景区
有序游览共赏美景
春季,正是桑果成熟时,在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内,一颗颗硕大的桑果挂满了枝头。摘一颗熟透的桑果,稍一咬,惬意的香甜流遍全身;
西樵山的景色让游客着迷,长长的步道盘桓在绿意葱茏的山林间,沿途点缀着争妍斗艳的三角梅、山樱花,怒放的牡丹花显得格外迷人,在岭南春天的烟雨里,送来幸福的芳香;
奇松、幽谷、怪石、碧水,走进南海湾森林生态园,游客犹如进入世外桃源、天然氧吧,顿觉心清气爽。
日前,市民陈小姐一家来到南海湾森林生态园,他们一边漫步一边用相机记录沿途的景色。“看到这么多绿植,心情都变好了!”陈小姐说,这是自疫情以来第一次走进大自然,拥抱明媚春光,在景区中偶尔看见三三两两的游人,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欢乐感。
同样的,上个周末,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迎来了一些采摘桑果的游客,她们手拿小提篮,悠闲地在桑树间穿行,充分享受这惬意的时光。
在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门口,记者看到市民正在排队等待测温入园,大家前后隔出了1米左右的距离。入园前游客均要提供个人身份证明,实名制购票,完整记录入园游客联络方式、来往交通等信息,做到可查询可追踪。
“景区于3月6日正式恢复开放,第一个周末,景区接待游客400人左右,园区建议游客游玩时保持人员间隔1.5米以上。去年比较火爆的游船项目取消了,避免人群集聚。”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余乔金表示,其实从2月开始便按照要求做好景区疫情防控工作,做好了开园的准备。为给客人最好的入园体验,他们提前了10天着手做恢复开放的准备工作,例如积极利用大数据和智慧手段,做好游客信息动态监测,加强园区的管理与培训等,以保证景区安全运营。
南海湾森林生态园也于3月9日正式恢复开放,营业时间调整为8:00~17:00,其他时间段闭园。园区日接待量不超过1500人,瞬时人流不超过800人,游客接待量将视疫情情况进行调整。
苦练内功拓展渠道
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客流仍然处于低位,但疫情也为景区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考的契机。拓宽思路、更新完善,用更好的状态迎接游客,寻找文旅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余乔金介绍,目前景区推出门票半价的优惠活动,并推出了线上销售服务,只要网上下单,园里的新鲜桑果便可以通过快递送到家,大家宅在家中都能够品尝美味。他坦言,疫情过后旅游市场复苏反弹还需要时间,在这段期间景区通过练好内功,以更好的状态应对未来的挑战。“例如做好人员的培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拓更多体验项目等,待疫情过后,出游的人增多,我们便可以更好地服务更多游客。”
南海湾森林生态园也开始谋划疫情过后的宣传推广工作。“对于未来的旅游市场,我们园区抱着积极的态度,正在谋划与旅行社、酒店、企业合作,做宣传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入园游玩。”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海景点众多,各有特色,建议相关部门待疫情过后可把旅游景区串联成线进行推介。“既可以为景区带来实质性的销售收入,也可以擦亮南海的旅游名片,让游客对南海有更多了解。”
文体场馆
文化场馆预约进入
3月17日,南海区图书馆将分阶段有序恢复开放。从公众号看到这一消息后,市民邓先生马上发了朋友圈,配文道:阔别多日,分外想念。
据悉,南海区图书馆将开放少儿文献借阅室、桂花树下活动室(绘本区)、自然科学图书借阅室、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室为读者提供图书借还服务。暂不接待读者长时间在馆阅读及自习,即借即走。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南海区文化馆、体育馆,南海全民健身体育公园部分区域的文体设施对市民有序开放。
作为南海首批恢复开放的公共文化场馆,南海区文化馆按要求做好了防控措施,要求所有进馆人员佩戴口罩并接受体温测量,采取提前两天预约进馆的方式,且只接受个人预约,暂不接受团队预约。目前,全馆17个馆室展厅开放了琴房、小舞蹈室、大舞蹈室和综合排练室4个馆室,每个馆室均有人数上限要求,一旦人数达到控制上限时,文化馆将启动“出一进一”措施。
南海区文化馆馆长张德亮介绍,文化馆开放前做好了防疫物资、防控措施等准备,还在3月2日组织了一次新冠肺炎防控技能培训,邀请南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管理科医师邱宗耀讲解传染病防控知识。“一开始我们考虑是否开放一楼的美术展厅和非遗展厅,但征求过专家意见后,我们决定暂不开放,因为展厅展品容易被污染,而且消毒困难,市民进入展厅容易发生感染。”
不过南海区文化馆开放了将近一周时间,仍未接到市民预约,张德亮分析:“可能还有很多市民没有得到文化馆已开放的消息,也与开放场馆有限、防控措施较严、大家比较谨慎有关。”目前,南海区文化馆在微信公众号上不断上传线上文化培训课程,“多数都是我们自己录制剪辑的贴近生活的内容,有瑜伽、烹饪、手工、书法等,目前已发了170多期,欢迎大家上去观看。”张德亮说。
健身场馆限制人流
位于海八路的全民健身体育公园因为场地够大够多,显得比较热闹。“体育公园的12片篮球场地,上周六有191人预约入场,上周日有170人预约入场。”南海区体育发展中心主任潘惠琼介绍,“去年没有疫情的时候,篮球场周末入场人数达1000多人。”
目前,体育公园的篮球场、网球场和5人足球场等20个场地设施对市民免费开放,“特殊时期体育公园的体育设施对市民免费开放,也是积极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潘惠琼说。
近日,记者在南海区体育馆入口处发现了一张关于开放的《公告》,公布了场馆开放的要求和入场流程,要求预约入场,入场市民要佩戴口罩并接受体温测量,市民入场后运动前和运动结束后(含休息区等待、在外排队轮候的人员)都必须全程佩戴口罩,运动过程可临时摘下口罩,休息期等待轮候人员要保持1.5米以上间隔距离。当场地运动人员达到控制上限时,体育馆将启动“出一进一”措施。
市民梁小姐是网球达人,得知南海体育馆的网球场开放消息后,表示非常兴奋。“疫情期间,全城的网球场都关闭了,我只能跑去千灯湖找个空地锻炼。现在重新开放,我要赶紧去预约。”
专家建言
需树立市民安全消费的信心
为加快文旅行业复苏,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对企业的扶持政策,包括减轻企业赋税负担,为企业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解决现金流困境。此外,政府还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行业协会资源,加大对消费者的宣传引导,用“扶贫脱贫”的理念帮助文旅企业熬过“严冬”。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旅游系副教授郑坚强观察到,除了政府积极作为外,南海的文旅企业也在有序复工复产基础上努力实现自救自强。“长时间的防控,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和消费观念,文旅企业借此机会把防控工作和措施常态化,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以提升企业在卫生防疫方面的新形象,进一步帮助客人树立起安全消费信心,并以此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此外,不少企业还创新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充分利用自媒体与新媒体进行企业文化与企业产品有效宣传,稳定老客户,开拓新客源,引导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疫情形势逐渐明朗,回归正常的休闲娱乐生活是必然趋势。接下来,南海的文旅业态会呈现什么特点?郑坚强认为,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看,疫情后时代消费者会更加注重消费环境的卫生与人流情况,例如就餐环境、卫生条件、客流拥挤程度,关注景区实时接待人数与最大接待量等。他建议,文旅企业应该加大旅游信息智能化建设,拓宽旅游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发布预订信息、实时动态信息等,帮助消费者理性选择。“如果按我国目前防控形势发展情况来看,四月份国内防疫工作将会取得胜利,对于消费者来讲五一假期乃至十一黄金周,将会呈现旅游消费井喷,旅游企业应该及早做好应对预案。”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陈焯莹文/珠江时报记者王方亚洪晓诗陈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