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战衣 留下60名援鄂医护的手迹
南海区第四批援鄂医护人员从湖北寄回抗疫防护服捐赠给区博物馆
■援鄂医护人员展示写满签名的白色战衣。
■梅婷给患者送书,帮助患者舒缓心理压力,积极面对病情。
■医护一起做“比心”姿势,为武汉加油。
■3月12日,武汉市第一医院,梁永锋(后排右一)等医护人员与出院患者合影。
扫码一下 了解更多 详情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展现新时代南海担当!”“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愿疫情早日结束!”日前,一件写着励志语句、签着60名援鄂医护人员名字的白色战衣——防护服从湖北寄回了南海,作为抗疫见证物捐给了南海区博物馆。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南海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共抗疫情。为铭记历史,弘扬南海人民抗疫精神,2月下旬起,南海区博物馆向社会公开征集相关抗疫见证物。信息发布后,区博物馆收到了签满南海区第四批60名援鄂医护人员名字的战衣。这件战衣承载着他们的勇气与担当,也见证了疫情中点点滴滴的特殊记忆。
见证抗疫精神一件白战衣
南海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梁永锋是南海区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领队。
2月13日,接到通知后,南海区卫健系统仅用两小时,就迅速集结了60名骨干医护驰援武汉,投入紧张的抗疫工作。
梁永锋说,“最令我难忘的是诊疗一名83岁高龄男性患者的经历。”这名患者被确诊为“重型新冠病毒肺炎”,已经入院接受治疗10多天。
患者家属不能来探望,而且患者听力严重下降,无法通过电话与家人沟通,由于缺乏亲人的照顾和关爱,该名患者抵触情绪十分强烈,完全不配合治疗。
医护人员想方设法与他交流,得知他是一名退休老教师后,便用写纸条的方式沟通。让患者渐渐打开了心扉,逐渐配合治疗。护士给他翻身护理和调整吸氧面罩时他常说:“我很好,没有不舒服,你去看其他病人吧,他们更需要你们的帮助。”
因为担心自己的病会传染给来自南海的医护人员,他写下遗言:就算是自己病危,也不要插管。
南海援鄂医护人员贴心的诊疗唤起他对生命的希望。他说:“假如这次能劫后重生,我会用今后宝贵的时间继续发挥一个退休老教师的光和热。”
南海区第四批援鄂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参与抗疫战斗以来,这样感人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2月26日,南海区博物馆向社会公开征集相关抗疫见证物。消息传来,梁永锋闻声迅速统筹组织,决定捐赠平时用来训练的防护服。
防护服在日常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是医护人员的立命之本、有效盾牌。它让医护人员放下思想包袱,无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到医疗救治工作。
“我们在防护服上郑重签上60名援鄂医护人员的名字并邮寄到南海博物馆。”梁永锋说,这件签有60名南海区最美逆行者名字的防护服,见证了这场横扫神州大地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异常凶险,经历了举国上下千千万万白衣战士血与泪、生与死交积在一起的艰辛旅程。
梁永锋表示:“目前武汉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武汉的抗疫战争已胜利在望。我们会继续做好个人防护、科学诊治患者,不辜负全区人民对我们的期望,一定能胜利平安归来。”
一笔一画书写勇气与担当
南海区妇幼保健院护理部副主任、副主任护师梅婷也是南海区第四批援鄂医护人员中的一员。
3月5日,她在战衣上认真地一笔一画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她说,“战衣是见证物,更是一封签满姓名的请战书,表达我们援鄂医疗队员的勇气、担当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信念。”
这件战衣见证着梅婷在抗疫期间经历的点点滴滴,至今回想,她数次哽咽。
梅婷仍记得,来武汉的第一天。“我看到武汉这座城市静悄悄的,看到‘武汉必胜’的灯饰在长江边闪烁,看到大巴司机和志愿者们在深夜来接我们……我感到震撼和心疼,也感受到了责任。”
梅婷每天保持着两点一线的工作状态。工作实行4小时轮班制,虽然看上去时间不长,但需要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医院,下班要在床边交接,脱防护服清洁消毒也需要一个多小时,然后坐车回到宿舍,一天下来也有七八个小时。
“有些话让人感动又心疼。”梅婷说,“我还记得一名重症病人,一个84岁的婆婆。她告诉我,她不想吃太多,因为怕大便次数多会对护士不好。
“有两位患者都是80岁的婆婆,有吞咽问题。在喂食过程中,一次喂3到5毫升,一喂就是半个小时。”梅婷说,“因为老人家只会讲武汉话,沟通上有障碍,有时候会像小朋友一样闹别扭,哄吃饭也成了技术活。”
这里经常遇到一家几口同时染病,遇到亲人离世的情况时,患者心理波动比较大。为了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支持,医疗组组建了春暖花开组,给患者送温暖送祝福。用送福袋、过生日、送书等各种方式关心患者。
“佛山医疗二队南海妇幼团队利用休息时间制作精美的书签卡片,用彩色笔手绘可爱的图画,写上暖心的祝福,鼓励的话语夹在书本里,送给住院患者。”梅婷说。
驻地政府安排了4名志愿者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生活起居,协调各类大小事项。我们在寒冷天气每天下班回来,给我们送来一碗姜汤、一壶养生茶,一瓶水;队员摔坏了手机,志愿跑出去找店铺帮维修;媒体记者为了获取一手材料,记录医护人员真实的瞬间……
梅婷说,这些真实经历的抗疫故事,让她感受到并肩作战,共同抗疫的强大力量。因为大家都有共同的信念和信心: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致谢精诚大医一封感谢信
“此战我非去不可!”2月8日,医院发出驰援湖北后备人员紧急征召令,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感染科主任黄腊平第一时间报了名。成了第四批援鄂医护人员。“我做了近30年医生,是一名老党员,同时也是湖北孝感人,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说。
除了黄腊平,团队中还有十多名医护人员主动报名出征。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护士雷振忠说,在这边工作和平时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就拿穿防护服来说,即使穿得还算顺畅,也要花费15分钟;脱的要求就更高了,没有20分钟是搞不定的。此外,防护服要穿到严丝合缝、密不透风,对视觉、听觉、触觉乃至走路都会有影响,而且出了汗护目镜还会变模糊。
穿上防护服和防护靴之后,很难迈开步子,只能用小碎步走,“一个月下来,大家都习惯了,一天下来,轻轻松松12000步以上。”雷振忠说。
而对刚到武汉的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护士周蓉蓉来说,最初饮食方面是较大的难题。“刚开始的时候,吃的菜不是很习惯,还有点水土不服。但是,在各方的后勤保障和帮助下,各种广东特色小吃如煲仔饭、肠粉等不断送给我们,还有鱼汤、排骨汤等,对我们给予很大的帮助。慢慢地,我们都适应这边的环境了。”周蓉蓉说。
黄腊平医护团队与其他医院组建佛山医疗二队,专门成立中医专家组,使用中医药治疗,“让每一个患者都要吃上中药”。作为中医专家组成员,黄腊平每天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仔细询问患者各种症状,再对症下药,力求个性化治疗。
“我是一名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住院的两个星期里,得到了来自广东佛山医疗二队的医护人员的救治。感谢你们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全国疫情最严重的地区,给我们患者精心的中药治疗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们感受到像家人一样的温暖……”2月26日,黄腊平医护团队收到新冠肺炎康复患者手写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真诚和暖心。
据介绍,有些病人出院的时候还想把医护人员的地址留下来,等隔离完之后给他们送锦旗。对此,黄腊平总是婉拒,“我们不是为了锦旗而来的,这些心意放在心里就好,没有必要特意送来锦旗。”
这一个月里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发生。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护长刘旺蝶说起负责病区里一个40多岁的女病人,有一天10点多的时候呼叫,赶过去的时候病人认真地对刘旺蝶说:“没事,就是做梦了。”也许是因为梦醒了,在睁开眼睛的瞬间,还能看到护士姑娘,她就安心了,知道自己还活着。“那一刻,我心里很难受。我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要更努力,为他们,为自己,为家为国。”刘旺蝶说。
对周蓉蓉来说,病区里有个阿婆让她印象深刻。由于她生活无法自理,需要用纸尿裤,有一次她想大便的时候,害怕护士处理的时候会弄脏、会累,因此感到十分愧疚。“病人的心情和感谢,我们都能从日常的相处中体会到,我们觉得一切都值得。”周蓉蓉说。
黄腊平再回想2月13日刚到达武汉的情形满是感慨。“我们听说当天医院的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增加了很多,而当时的防护物资等十分紧缺,只够10天的储备,顿时给刚来的医疗队员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担忧。”现在看来,似乎一切都能克服。
目前,黄腊平医护团队所负责的病区新增病例或疑似病例逐步在下降,由最初80多名患者到现在只剩下20个,基本都是轻症患者。
“估计再过几天,我们基本上就可以进入休整状态。”黄腊平激动地说,现在大家的心情都很不错,期待早日回家。“人生中能够参加这么大的一件事情,我觉得非常自豪。”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愿疫情早日结束!”白色战衣上留下了他们的手迹,凝结着他们抗疫必胜的信心和勇气,展现新时代南海担当!
》温馨提示
南海区博物馆将持续向社会公开征集各类抗疫见证物,包括政府相关文件、宣传物料、影像资料、医务人员抗疫物资和文字材料、票证资料等,欢迎社会机构、团体、企业及个人提供支持。有关物品可寄送至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西樵山南门入口处东侧南海博物馆,或发送到电子邮箱wgj_bwg@nanhai.gov.cn。更多征集信息可关注“南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或南海博物馆官方网站。
统筹/关帅屏徐琨文/珠江时报记者李正啟方婷实习生卢娇娇通讯员杨晨梁健桃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