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警花别样红
——南海公安四位中青年女警坚守“疫”线的故事

■庄锦君(左一)。

■陈瑞贞。

■徐梦思。

■陈思颖。
每个年代都赋予不同人独特的成长记忆,每位女警身上都深深镌刻着不同年代的印记,60后有经验、有韧劲,70后有阅历、有温度,80后有活力、有热忱,90后有斗志、有冲劲。
时光易逝,却未带走坚守和忠诚。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代代南海公安女警不畏艰难、冲锋在前,并肩战斗在第一线,用最美的传承,展现巾帼风采,传递最温暖的“她”力量。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南海公安60后、70后、80后、90后女警出列,讲述她们的战“疫”故事。
60后
有经验、有韧劲
“老规矩,我先上。”
53岁的庄锦君是南海公安分局政工室副主任,也是所有女警眼中的“大家长”。疫情发生以来,她带领全局700多名女警参加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从幕后走到一线,尽己所能分担战友的压力。
“女警有自己的优势,当过往司机看到女同志都站在风雨里值勤,就不会抵触执法,更加主动配合检测。”从警34年的庄锦君说。
2月6日,为加强基层一线工作力量,南海公安分局派出13个机关单位的警辅人员到一、二类检查站支援疫情防控工作。“老规矩,我年龄大,经验多,我先上!”当天晚上,本不在首批支援人员之列的庄锦君担心同事们第一天上岗忙不过来,主动请缨,加入到支援工作。
当晚7时许,政工室负责的海八路检查站迎来车流小高峰,刚到达的庄锦君顾不上找护目镜,就参与到车辆、人员排查工作中,测量体温、核查信息。
到了晚上10时多,下起了毛毛细雨。趁着车流量不多的间隙,她弯下了腰,捶了捶膝盖,“老寒腿了,但这点毛病不算什么。”
“阿龙,再把防护镜消一下毒吧。”换班的时候,庄锦君叫住了正要上前执勤的民警。平日里,她也会经常提醒大家上岗时可能遇到的情况和注意事项,并积极协调解决基层一线防疫民警的后勤保障问题。
70后
有阅历、有温度
“有她在,就心安。”
“大米两袋,面条十包,白砂糖一包,生抽一瓶,洗衣粉一包……”2月7日晚,黄岐派出所女子抗疫先锋队队长陈瑞贞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第二天要购买的物品。2月8日下午下班后,她和同事前往超市采购后,再一一送到辖区居家隔离观察人员家中。
连日来,义务“跑腿”已经成了陈瑞贞下班后的日常。“居家隔离观察人员心理负担较重,我们更要用热心、耐心和诚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陈瑞贞说。
“只要在微信里一呼,陈警官便第一时间回复,让我们备感温暖。”正处于哺乳期的关小姐日前从老家回到黄岐后自行居家隔离,陈瑞贞获悉情况后,主动加了其微信,并叮嘱她“如果遇上困难,随时联系我们。”
2月20日下午,关小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陈瑞贞发了一条微信,希望陈瑞贞帮她购买一些水果,没想到,她很快便收到送来的香蕉、橙子等水果。“有需要随时微信,我们就在身边。”看到附着的纸条,关小姐表示“很暖,很心安”。
在处理好日常工作后,陈瑞贞还会带着女子抗疫先锋队深入辖区开展巡查防控和防疫知识宣传,平均每天走路步数都在2万步以上。“在微信运动圈里我一直是第一名。”陈瑞贞笑称,“虽然累,但我会坚持下去,我是一名党员。”
80后
有活力、有热忱“在幕后,也光荣。”
凌晨2点,滴过眼药水,南海公安分局指挥中心辅警徐梦思从椅子上起身扭了扭脖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是她的工作常态。
疫情发生后,32岁的徐梦思肩负起核查线索的收发整理、信息流转、督办反馈等工作,既要把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及时反馈给上级,又要第一时间把上级的指令和通知发布下去。
“要确保每个数据都精准有效,所以我们必须细心细心再细心。”徐梦思表示,在这样海量的数据里,从分散到聚合,筛选出有用的数据,再进行归类分析,这一过程是极其复杂的。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防控要求也因疫情变化而变化,徐梦思的工作时长拉长了许多,“从年初二开始,常常每天加班到七八时,有时候甚至忙到凌晨三四时,第二天早上也要准点起来上班。”虽然工作辛苦,但在徐梦思看来,跟奋战在一线的警辅人员们相比,这点苦算不上什么。
在指挥中心工作了10年的徐梦思,对这个岗位有着深厚的感情。“您好,110,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10年里,这句话徐梦思每天都要重复很多遍,在此起彼伏的铃声中,她一边与报案人沟通,一边飞速地将报警内容录入接处警平台,随即迅速下达处警指令。“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做着重复的事情,但是对于报警人来说,每一通电话都是不一样的。”徐梦思说。
90后
有斗志 、有冲劲
“这一次,我没理由缺席。”
深夜,城市一片寂静。在南海公安分局宣传办的办公室里,灯却一直亮着。“这一段换个写法,文字能温馨点,更能触动读者的情感。”陈思颖坐在电脑前,边自言自语边敲击键盘,修改着即将对外推送的战“疫”典型人物通稿。
27岁的陈思颖出生在一个警察家庭,耳濡目染中,警察的神圣感和奉献情在她心中成长。2016年11月,陈思颖参加公安工作,父亲叮嘱:“当警察就要吃得了苦,从警一日,奉献一生。”从此,这位一直被守护的90后,肩上有了责无旁贷的使命和担当。
2020年新春伊始,一场让人始料未及的疫情席卷全国。作为一名宣传民警,陈思颖始终奔走一线,用镜头纪录着疫情当下警徽的模样,用笔尖触碰着起伏的温情。
“离得越近,才越有温度。”陈思颖奔跑在各个执勤卡点,挖掘正能量的警察故事。她看到了和顺交警中队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齐心抗疫的情形;她记录60岁民警陈茂池、58岁民警何锐敬拒绝组织“特殊安排”,主动请缨抗疫一线的事迹……
陈思颖把手中的镜头对准获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命名的黄岐派出所,多次随警作战,挖掘该所在防疫过程中力保“排查不漏人、平安不出事、防控不缺位”的做法,为基层派出所工作提供指引。
“2003年非典,我们还是被守护的孩子,但这一次,换我们来守护。”陈思颖坚定地说。
文/珠江时报记者杨慧通讯员南公宣图/通讯员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