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对口帮扶甘洛县脱贫“摘帽”
贫困发生率降至0.1%,达到规定的脱贫标准

■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蓼坪乡清水村安全住房。(通讯员供图)
珠江时报讯(记者/黄婷通讯员/朱星红)阳春三月,大凉山满眼春色。在这样生机无限的时节,脱贫攻坚传来了好消息——南海对口帮扶的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甘洛脱贫“摘帽”,离不开南海用心帮扶。自启动与甘洛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以来,南海先后投入帮扶资金累计达1.37亿元,落实22个项目,在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产业带动等方面着力帮助甘洛县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7726人。去年,甘洛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1%。2月14日,四川省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批准甘洛县成功脱贫“摘帽”。
近日,凉山州甘洛县,四辆载着100名务工村民的大巴车徐徐驶出大凉山,驶向1800余公里外的佛山南海。与大巴一同飞驰的,还有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不仅要脱贫,更要奔小康,用辛勤劳动实现致富的愿望。”
数据显示,南海对口帮扶甘洛县三年间,共有1192名贫困群众转移到南海企业就业。南海对口帮扶凉山州甘洛县驻县工作小组组长陈再勋表示,驻甘洛工作组按照精准对接、精准培训,点对点、门对门输出的思路,通过劳动力转移就业,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当地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
在甘洛县蓼坪乡清水村安全住房现场,一幢幢崭新的住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搬之前,日子苦,搬之后,苦变甜。”村民张沙布莫难掩兴奋地说,“有了南海的帮扶,我们住进了新房子。电视、冰箱、电灶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孩子们都送到了附近的中心校,离得很近。”
拔穷根,发展产业是根本。在南海帮助下,甘洛县从外地引进了蔬菜种植企业,仅仅36天,清水村高山蔬菜基地完成建设。随着基地的正式运行,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大大提升。
扶贫工作最难的,是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要解决思想贫困,人才支援是根本。越来越多的南海力量奔赴甘洛,与当地人民携手共建。南海区第八人民医院功能科副主任医师周建军是其中一位。他将超声诊疗技术传授给当地医务人员,提升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造血”功能,填补了当地多项超声诊疗技术的空白。
如今,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南海党政干部、医生、企业家来到甘洛驻扎帮扶,在大山里留下南海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