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室医护人员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每天早出晚归 确保防疫不留“盲区”

■医护人员正在为老人进行咽拭子采样。 (通讯员供图)

珠江时报讯(特约通讯员/何泳谊通讯员/黄春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刻不容缓、分秒必争。流行病学调查,特殊病例采样送检,重点区域消毒,密切观察留观者健康情况……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室医护人员每天早出晚归,分工合作,男医生主动挑起消毒重任,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竭力做到防疫工作不留死角和“盲区”,确保患者看病安心,医生治病放心,市民居住舒心。
早出晚归做消毒工作
1月23日夜,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起,打破了夜色的宁静。原准备第二天回老家陪父母过新年的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医生杨锦鸿接到通知:医院刚收治了首例特殊患者,马上启动应急机制,防保科人员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环境消毒。
杨锦鸿本想回老家照顾刚做完动脉夹层手术的老父亲,但疫情就是命令,他打消回老家的念头,急忙拿起车钥匙冲出家门。从这天开始,预防保健科医护人员如杨锦鸿一样,时刻紧绷的状态已持续了一个月,经常工作至凌晨时分也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刚发现疫情时,杨锦鸿和党员医生潘伟森不畏艰险,冲在最前,身材瘦小的杨锦鸿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装,背上将近40斤重的消毒装备,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对发热门诊进行消毒,不放过任何一寸空间,一忙便是几个小时,两人全身都湿透了。凌晨1时到家,早上6时多,他俩便又回到了医院,按照相关流程,趁发热门诊开诊前,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消毒。“事关同事和病人的安危,容不得半点马虎。”杨锦鸿说。
在后续的消毒工作中,他常提醒同事们消毒的注意事项。不论何时,预防保健科医生们接到报告后,便马上前往患者的住处及日常活动的地方进行彻底消毒,确保附近居民的健康安全。
耐心哄高龄老人采样
“啊——请把嘴巴再张大点。”杨锦鸿与患者相距不足40厘米,熟练地将压舌板探进被检查者的口腔,因身体条件反射,被检查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咳嗽、随时打喷嚏的情况。这意味着每次采样,他都可能是在与病毒“面对面”。
当问及是否紧张、是否害怕会被感染时,他笑着说:“太忙了,来不及紧张,也没时间害怕,更多的是担心自己是否都做到了精准取样,这样才能保证每项检测结果都准确无误。”除了负责医院患者、医学观察点隔离人员咽拭子采样外,杨锦鸿和同事们也前往老人院为高龄老人进行采样,全力保障高龄老人的健康。
通常1分钟可完成一名患者的采样,但对高龄老人采样则需要10分钟以上,而如何化解高龄老人强烈的抗拒心是他们最大的考验。面对八旬陈婆婆,杨锦鸿和同事们坚持不懈,像哄小孩似的说:“婆婆不怕,只是检查,不痛不痛的……”陈婆婆慢慢地张开口,当压舌板快伸到嘴里,她又紧紧地闭着嘴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厚重的防护服让杨锦鸿有点缺氧,开始流汗,弯着的腰酸了,护目镜压得鼻梁隐隐作痛。经过10多分钟的耐心劝说,陈婆婆终于放下戒备心和抗拒心,杨锦鸿快速、轻柔、精准地完成咽拭子采样。“婆婆真是棒棒的。”杨锦鸿笑着竖起大拇指点赞,婆婆也开心地笑了。
采样、消毒,经常工作到夜深人静,但杨锦鸿没有一丝松懈、一句埋怨。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他说:“经历这次疫情,我更理解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舍小家顾大家的意义,以后我也要争当一名好党员,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