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专题抗疫作品
致敬逆行英雄 凝聚战疫力量

■南海画家罗礼文创作的战疫作品《人间有情》。

■南海画家李紫玉创作的作品《守护春天》。

■南海音乐人邓耀邦在进行抗疫主题公益歌曲录制。

■《身影》词曲。

■西樵退休老师梁成坡创作抗疫主题的龙舟说唱作品。

扫码一下 看歌曲《身影》MV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南海区广大文艺工作者主动担当,用心中的爱,手中的笔,激扬文字,笔墨丹青,持续创作了一批致敬战疫一线的文学、绘画、摄影、歌曲、民间工艺品等作品,记录全城上下众志成城共同战疫的点点滴滴,赞颂逆行而上的医护人员,讴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
1月底,南海区文联先后向全区文艺工作者发布关于“抗击疫情,南海文艺界在行动”作品征集启事,号召大家用文艺的力量,激扬斗志。截至2月27日,南海区文联已收到1863件作品。其中,南海画家区伟洛把笔墨对准最美九江制衣工,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九江女制衣工放弃休息,夜以继日生产的忙碌场景,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大沥实验小学学生江梓豪以《我们是幸福的》为题,以稚嫩的笔触,致敬战斗在一线的医疗人员。南海丹灶音乐人李娜聚焦勇敢无畏的白衣天使,创作了感人至深的歌曲《看见你》。除传统的诗歌、书法、美术作品,快板视频、戏剧小品、公益宣传片等新形式的专题抗疫作品也多方涌现。
此外,南海区作协朗诵艺术团还积极创新形式,举办了两场线上微信朗诵会,用声音传递抗击疫情的决心,增强一线防疫工作者的士气。
南海区文联主席吴彪华认为,南海文艺家已经从最初的行为自觉提升到了责任自觉。“最初大家只是在家看看报纸新闻,有感而发创作,现在大家是持续不断地大批量创作,希望用文艺的力量,提振我们的城市和国家战胜疫情的信心,体现了文化担当和奉献精神。”他介绍,小到几岁的孩童,大到八十多岁老人,都投身到创作中来。作品题材多为镇街基层的一线抗疫故事,平实,质朴,接地气。他还透露,接下来,文联会精选部分文学作品集结成册。
歌以咏志
用音乐传递温暖和力量
“看不清你的面容,只看到你疾行的身影。不知道你的姓名,只看见你无畏的眼睛。”这是南海音乐人邓耀邦创作的一首抗疫公益歌曲《身影》。自2月1日发布以来,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得到了超过24000次的点击率。此后,邓耀邦还陆续创作了《很疼》《隔离病房的星光》《说声谢谢》《苦难开花》共五首作品,他希望用音乐,传播战疫必胜的信念。
2020年春节伊始,邓耀邦就从新闻上得知疫情的严峻性,“碰巧我在微信群里看到河北衡水词作家韩广义写的一首词,内容直击我心,情不自禁想为它作曲。”邓耀邦告诉记者,此前很多歌曲都是歌颂白衣天使的,但除了白衣天使,还有很多解放军、公务员及各级基层工作者,他们无畏无惧,奔赴一线,保护我们的城市。
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关注,共同的忧虑,共同的期盼,让邓耀邦和韩广义、音乐人李晶等人一同创作,完成了《身影》的录制。“我们想说的话,都在歌词里,想表达的情感,都在旋律里。”2月1日晚,《身影》MV在佛山的媒体平台发布,短短5小时播放量就达到了12538次。
虽然无法身临一线,但邓耀邦希望用音乐温暖人心。在疫情愈演愈烈之时,武汉朋友的一个故事感动了他:一天晚上,大批留守家中的武汉人集体唱国歌。“我能不能也用音乐,设身处地地唱出武汉人的痛?”当他看到国家一级编剧、知名词作家任卫新的词《很疼》后,主动提出帮对方作曲,并邀请佛山籍中央音乐学院大四学生郑洛宇一同完成歌曲的制作。这歌曲,唱出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声。
近期,邓耀邦正在录制《苦难开花》,它呈现的是一种民族大苦大悲后的力量感,非常震撼。“作为音乐人,我以前是用音乐传播品牌,现在我是用音乐传播力量。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使命。”
在桂城,84岁高龄的著名粤剧编剧李悦强完成了《抗疫歌》。这是以家喻户晓的粤曲《戏水鸳鸯》为调,以“戴口罩、勤洗手、不出门”三个自我防护要点为内容,创作的一首轻快、易记、易上口的小曲。
“同胞呀,齐抗疫,戴起口罩前行,记紧要勤去洗手啊,安居家里,少出街保你安全过。”后来,李悦强把词曲送到南海区桂城文化馆戏曲小组的组员手中,组员们快速组织了录唱。很快,这段长达1分12秒的视频就在粤曲界广泛流传,并被众多业界大咖转发点赞。
李悦强表示,这首轻快的小调,旨在提醒市民加强自我防护意识。通俗易懂、容易传唱,是它的主要特点。
此外,李悦强还受桂城文化馆委托,创作了一首8分钟的粤曲《众志成城灭冠魔》,一方面讴歌抗疫期间涌现的好人好事,另一方面倡议群防群治,并以“14亿人一条心,万险千难不可挡。众志成城驱冠疫,战地黄花分外香”为总结,表达了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决心。
丹青传情
用画笔记录感人瞬间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海画家罗礼文创作了《人间有情》和《打击瘟疫》两幅国画作品,致敬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英雄,也为疫情防控助力加油。
在农村平房的门前停着一辆120救护车,医务人员正忙碌地把患者从屋内抬上救护车……画作《人间有情》描绘的是医务人员在边远村庄救治病人的故事,通过线条的描绘和水墨的渲染,把齐心抗疫的画面定格。“面对疫情,全国多地都派出了医务人员前往一线驰援,不管哪里有病人,医护人员都第一时间赶到救治。”罗礼文说,自从疫情发生以来,每天都会通过新闻关注疫情的进展,该画的创作灵感也是来自新闻报道的画面。深受感动的他就以纪实性的方式,记录疫情期间医护的感人画面。
而另一幅作品《打击瘟疫》则是利用民间传说钟馗斩妖除魔故事为载体,描写一线医护人员,在疫情前线打击瘟疫的英勇表现。
“一线医护人员有着迎难而上、奋勇无畏的奉献精神,他们既是勇敢的逆行者,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守护者,他们向社会传递了积极的正能量。”罗礼文表示,作为一名画家希望能用有温度的画作,给大家传递出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信念。“这次创作既是响应美协的号召,也真挚地表达了艺术界对疫情的关注。这两幅作品是我祈愿疫情早日结束、盼望春天来临的美好心愿。”
“疫情发生后,我在家中时刻关注疫情的发展,当中读到很多感人的故事,特别是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逆行而上,支援武汉、支援湖北,身为一个湖北人,我深受感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海画家李紫玉希望通过绘画的方式为防疫工作加油鼓劲,于是便有了《守护春天》和《中国速度》这两幅作品。
《中国速度》描绘的是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争分夺秒建设的场景。“作品是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现,画中的曲线表现速度,施工车辆夜以继日地忙碌,如同于空旷工地上奏出动人乐符;直线和方块则表现在中国速度下建成完工的医院整齐划一,井然有序。”李紫玉表示,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座医院在短短数日建成,充分体现出“中国速度”。
“人们认为戴上口罩就可以阻隔病毒的侵犯,但真正守护我们的是那些逆行而上,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守护我们安全的白衣天使。”李紫玉介绍,在作品《守护春天》中,洁白的口罩象征那些守护大家的白衣天使,而百合花代表春天。口罩背后是一片灰色的百合花,象征被病毒笼罩的春天,而口罩上鲜艳的百合花,表现的是在无数白衣天使的守护下,最终打败疫病,迎来盎然的融融暖春。
在李紫玉看来,历代以来流传的经典之作中,不乏文人墨客对历史的描写和记录,或以历史为背景表达和抒发心中所感所悟,为后人对历史的考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的同时,在艺术价值上也成为经久不衰的范本。“诗人通过诗词,作家通过文章,歌手通过音乐,而对于画家来说,最有力的莫过于手中的画笔了。“在不同寻常的庚子之春,我以手中之笔,为那些可爱的白衣天使,为那许多无私无畏的无名英雄,为伟大的祖国赞颂、歌唱。”
非遗力量
用龙舟说唱讲述抗疫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年前才在医院做完手术的西樵退休老师梁成坡就开始投入创作抗疫主题的龙舟说唱作品。“《何愁赤县不晴明》《时艰共度闯难关》《奉劝》三首反响很不错,很受大家欢迎。”
梁成坡介绍,《何愁赤县不晴明》这首龙舟说唱新曲属于“吉利龙舟”,就是没有故事情节,唱词多为吉利话。他还将“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这句话放在了唱词的最后。此外,里面还有一句“时艰共克肩相并,何愁赤县不晴明!”其中“赤县”一词就代表中国,显得更为文雅。
“带好口罩防感染,回家洗手着先鞭;重要事情说三遍,自我保护理当然!”第二首龙舟说唱《时艰共度闯难关》也属于“吉利龙舟”,梁成坡通过说唱者与观众轻松幽默的对话,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佛山市民应该注意的事项交代得一清二楚。
第三首龙舟说唱《奉劝》属于“叙事龙舟”,用类似说书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一家祖孙三代人的对话,将隔离在家的市民烦躁心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唱词中,爷爷因为要出门忘戴口罩,被孙子挡在了家门口,而家中的夫妻俩也因为聚餐而吵架,男主人因为公司老板回来要出门聚餐,被女主人挡在了家门口。梁成坡通过一个“家庭大设防”的小故事,将疫情下隔离在家的百姓日常生活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据悉,这只是这个故事的第一集,后来他又陆续创作了《奉劝2》《奉劝3》。
今年66岁的梁成坡退休前是语文老师,爱好文学和诗词。今年2月,梁成坡被评为“龙舟说唱”市级非遗传承人。考虑到龙舟说唱口语化、通俗粗犷的特点,于是他就用本土粤语方言和俚语进行抗疫主题的龙舟说唱创作。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陈焯莹文/珠江时报记者陈焯莹洪晓诗王方亚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