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党员,时刻准备冲锋在前”
南海区疾控中心党总支部全体党员奋战抗“疫”前沿

■南海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准备开展检测工作。 珠江时报记者/范仕杰摄

■南海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处理疑似新冠肺炎病例的标本。 (通讯员供图)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疫情,南海区疾控中心党总支部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党总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飘扬在战疫第一线,为南海市民的健康护航。
协调指挥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抗疫堡垒
时间倒回到1月21日,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报告了南海区首例新冠肺炎病例。接到消息后,南海区疾控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工作人员马上开展标本送检、流行病学史调查等工作。战“疫”开始打响。
在疫情防控中,南海区疾控中心以现场处置小组、卫生检验小组和应急作业小组为核心,承担起南海区新冠肺炎疫情监测、现场处置、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和检验检测,指导并开展各项消杀工作,对各镇街的隔离留观场所的设置和防护展开技术指导,收集汇总疫情信息、组织专家开展疫情分析与风险评估、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还对市民开展健康宣教,倡导市民科学防控,齐心抗疫。
“我们全体疾控人从1月21日奋战至今,没有休过假。各项防疫工作由党组织委员亲自抓,5名党总支委员分别负责总体协调调度、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管理、检验检测及疫点消杀工作,每个专业队伍都由党员作为骨干力量。”南海区疾控中心党总支书记、中心主任曾鸿介绍,目前区疾控中心全体在职员工有100人,其中党员57人。全体党员干部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放弃春节休假,主动投入抗击疫情工作。
截至2月26日,区疾控中心已派出超过700人次组织开展现场处置、采集样品和隔离消杀等工作,对2349份样品开展应急检测。同时,解答群众对疫情的疑惑也是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该中心自1月25日起开设24小时咨询电话,每天不间断接受市民咨询,日均接受电话咨询400人次,总接听量超过1万人次。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抗疫堡垒。曾鸿表示,在防控工作中,区疾控中心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前,有高度的自觉。2月15日至今,南海区没有新增新冠肺炎病例。
“目前面临复工复产的人员回流,防控压力还是较大。”曾鸿说,接下来,区疾控中心继续开展相关防控工作,尤其是对一些疑似病例的及早发现和及早检测。同时他也呼吁,虽然广东省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但广大市民在防病意识上不能“降级”,要做到少出门少聚会,出门戴口罩,回来勤洗手,家居环境常通风。
冲锋在前
是党员就时刻准备着
疫情发生后,区疾控中心成立了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组,承担南海区疑似和确诊病例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工作。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组共19人,分为5个小组。区疾控中心疾病控制科副科长苏文章是其中一员。
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面对的是体力和脑力的双重挑战。他们需要与病患近距离接触及进行高风险采样;需要专业严格的操作,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长时间开展工作;需要运用缜密的逻辑思维收集和分析病人的流行病学史,找出传播链条,迅速斩断传播途径,最终实现疫情控制。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苏文章2009年入党,“作为一名党员,我早就做好了冲锋在前的思想准备。”苏文章说,“这是对我的一次考验与磨砺。”
由于随时可能发生新的疫情,流调组全组人员24小时待命,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紧急赶赴现场调查采样,零距离接触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
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工作量极大,要调查清楚每一个确诊病例发病前14天甚至更远时间段的活动轨迹,对每一个密切接触者都要进行跟踪、随访甚至是隔离管理。“而现实情况是,患者很难详细回忆起哪怕发病前四五天的事情,更不用说前十多天的事情。”苏文章说,“对一个患者进行调查,一次电话调查就要1小时左右,如果遇到老人或者特殊人群则需更长时间,要引导患者回想,并通过亲属了解情况。”
虽然面临种种挑战,经过一个多月的“抗疫”,令苏文章欣慰的是,正是因为流调组人员的认真、缜密、专业和付出,截至当前南海区没有发生本地社区新冠肺炎病例流行,这是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的最大成效。
苏文章在其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他表示,虽然前期经过培训,但真正上战场仍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需要不断细化和完善工作方式。例如,针对不同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调查方式,年轻的患者可通过电话调查,减少暴露风险,而老年人及特殊患者则采取直接沟通或者通过亲属了解情况。
勇于担当
年轻党员主动承担任务
相比起经验丰富的前辈,刚工作不到4年的90后郭铭达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重大疫情。2015年入党的他,第一时间加入了抗击疫情的一线队伍。
郭铭达是区疾控中心的卫检工作人员,主要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确保高效高质完成检验检测,并第一时间反馈检验结果,保障疫情防控前线工作迅速开展。
“1月31日我们开始进行第一次核酸检测。”郭铭达回忆,晚上11点,正准备休息的他接到电话,有一批标本需马上检测。他迅速赶回实验室做好准备。00:30,标本送达,他与另一名有经验的同事一起接过采集箱,进行表面消毒、样品前处理、核酸提取、上机检测……直至清晨6:30,郭铭达与同事才完成检验工作,走出实验室。
郭铭达介绍,目前流行病学调查小组采集的标本大多是咽拭子这类,但有的采集的是痰液标本或者肺泡灌洗液。这类样本比较黏稠,对检测工作的提取步骤影响较大。因此,要优先对这类标本进行液化处理,保证黏液充分液化减少对核酸提取的干扰,才能进行下一步检测。“遇到这类标本,需要花上很长时间,很多时候都是通宵达旦。”郭铭达说。
多则一天检测150多份样本,少则一天检测70多份,截至2月26日,郭铭达所在的卫生检验小组已对2349份样品开展应急检测。1月21日至今,郭铭达已一个多月没有回过家。“一来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怕影响爸妈,二来是工作忙没时间。”郭铭达说。
而实际上,疫情之初,这名年轻党员就已做好“时刻准备着”的思想准备。“我是党员,我就应该主动承担这个任务,检验工作刻不容缓,必须时刻准备着。年轻人可以多干点!”郭铭达坦言,刚开始确实是有点紧张,但必须细心谨慎地去完成。我们的工作是给医护人员提供数据的参考指引,协助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相应治疗,因此不能有一丝错漏。
文/珠江时报记者黄源力实习生卢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