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年初三开始,西樵大同社区一对父子坚守在社区联防联控战线上
父子搭配有默契 连续站岗不懈怠


■郭细康和郭洺延父子在给司机测体温。

更多详情,请扫码
编者按
当群防群治的号角吹响,众多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走上抗疫第一线。其中不乏拖家带口上阵的,父带子,老带新,以良好家风筑牢“抗疫前线”,他们并肩驻守在各大抗疫节点。他们是父子,亦是战友;是同行,亦是同行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南海2对“父子兵”的抗疫故事。
俗话说“上阵不离父子兵”,从大年初三(1月27日)开始,西樵镇大同社区有一对父子始终坚守在社区的联防联控岗位上,他们就是郭细康和郭洺延父子。这位党员父亲带着团员儿子站岗的故事和图片被多家媒体转载。时至今日,16天过去了,他们又在岗位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每日重复上千次对话
2月5日,阴雨绵绵。早上8时,这对父子冒雨出门,来到车流量和人流量较大的樵柏路口站岗。只见身穿“红马甲”的郭细康和身穿橙色荧光服的郭洺延在车辆之间来回穿梭,分工合作。父亲负责将车辆拦下并查看证件,儿子负责为车辆上的人员测量体温。
“你好,请问你去哪?要做什么?”
“现在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请配合一下我们的工作,感谢感谢!”
“你好,请把头发拨开一点,谢谢配合!”
“滴滴”声后,“可以了,36度,谢谢!”
这几句话看上去很普通,但如果一天要重复上百次、上千次是什么感觉?尽管费口舌、费体力,但他们对值岗工作没有丝毫懈怠。郭细康总是站在路口的最外侧,做第一个跟司机和乘客解释的人。而郭洺延就默默跟在他身后,等父亲说完后立刻上前为司机和乘客测量体温,父子配合默契。
此前有两天,夜里下着大雨,郭细康和郭洺延父子从下午1时开始,一直站岗到晚上10时。“下雨不会影响我们站岗,雨势大的话就撑伞站!我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带头坚守。”郭细康说。那一夜,令他难忘的不仅是雨夜里的寒冷,还有那杯热腾腾的姜茶。他说:“站岗这么多天,其实我们也习惯了,但真的很感谢我们社区的巾帼志愿者,她们每天给我们准备饭菜,煲凉茶、姜茶、蔗水等,给我们加热水,让我们感觉整个社区都很团结,很温暖。”
49岁党员父亲身兼多职
今年49岁的郭细康,是一名拥有11年党龄的党员,从2016年开始担任大同社区腾龙经济社社长。平时每逢周末,他都会驾驶着摩托车在腾龙村里绕一圈,经过小卖部,他会停下来提醒他们注意用电安全,防范火灾;经过长者家门,会跟他们聊聊天,解解闷;经过新市民的出租屋,总会进去宣传一下最新政策和社区活动,看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忙……多年的坚持让他积累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如今,他在村里巡逻的习惯并没有落下,反而更加频繁。因为需要在全社区范围内轮岗,所以他每天都会在值岗的空隙时间到村中巡逻一圈。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给村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提醒他们戴好口罩,少出门;二是观察刚返回西樵的新市民有没有漏登记报备。
令他欣喜的是,这几日,有越来越多的党员、村民踊跃报名,大同社区联防联控岗位上的志愿者从原来的1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38人,大大减轻了他们站岗的工作压力。19岁的儿子郭洺延也开始独当一面,和他分开站岗。大同社区党委委员程惠馨介绍:“现在报名的志愿者多了,我们社区采取以旧带新的方式,帮助新上岗的志愿者快速熟悉工作。他们父子是第一批站岗的,有经验了,可以分别带新的志愿者值岗。”
从原先由父亲带着上岗,到如今成为别人的“小老师”,这位在读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腼腆地说:“我平时在学校也经常参加志愿活动,比如慰问老人。这一次站岗,让我看到了父亲对村民的热情和耐心,还有村民的团结合作,我也十分感谢其他工作人员对我的照顾。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假期经历”。
尽管天空仍然没有放晴,但他们不惧风雨,依旧站在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最前沿。
花絮
党员父亲给儿子“上党课”
原本只是想让儿子增加见识和体验的郭细康,对儿子能坚持在岗这么多天感到非常骄傲。他还透露,在儿子上初中至高中这段时间,每周六或周日都会去接他放学。在从学校回家的路上,他就会忍不住开始给儿子“上党课”。这节家庭“党课”的内容包括当周的时事热点、新出台的国家政策、国际形势,还有党的方针政策等。“通常是放学后给他上1小时的‘党课’,然后在吃饭的时候就互相分享一点开心的事情,讲讲笑话。”郭细康笑着说。
高中毕业后,郭洺延到珠海上大学,但郭细康仍坚持通过电话给他“上党课”,而他也非常喜欢听。在父亲的感染下,他在大一入学不久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钟泽诗
通讯员程惠馨陈志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