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要 提升心理免疫力
南海区精神卫生心理专家:科学认识疫情、规律作息、多与家人倾诉,相信疫情总会过去
淹没在疫情消息中的你,还好吗?上班时不可避免与人接触,总是忧心不好的事情会发生?作为企业主面临着经营困难,常有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不适症状,甚至出现消极悲观等心理应激反应?如果你感到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走出困境,别犹豫,马上找心理咨询师。
抗疫要抗的,还有与疫情伴生的“衍生症候”。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团南海区委牵头联合南海区义工联、社会服务联会等多个组织发起成立了“南海区疫情防控心理支援平台”。此外,“南海民声”疫情咨询服务热线81812345亦新增心理咨询服务内容。
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心理科医师武兰兰指出,特殊时期出现负面情绪是很常见的,而这些由疫情产生的恐慌可能是源于缺乏正确的认知。市民应该从官方渠道更多的了解新冠肺炎病毒的来源、传播途径及防控方法,不信谣不传谣;同时,合理安排生活作息,规律饮食,保证足够的睡眠,适当减压,相信疫情总会过去的。
案例
食不知味夜里难眠男子总担心感染
近日,一位29岁男子阿德(化名)拨通了南海亲青家园的电话,向心理咨询师诉起了苦:
1月26日,开始留意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的扩散情况,患者数量的突然猛增、所在城市新增病例的出现、药店超市新一轮的采购潮……一切对他心理都是“压稻草式”的考验。
之后几天越“刷”疫情越恐慌。每小时四五次拿起手机刷疫情新闻,感觉心慌、头晕、透不过气,三餐食不知味,夜里辗转难眠。
2月4日,阿德决定去医院就诊,医生做了相关检查后,确认“没有感染新冠肺炎”、身体一切正常,建议他多点休息。
但这并没有打消其疑虑。阿德自认为处于新冠肺炎的潜伏期,担心自己终有一天会发病,因而对生活产生恐惧。于是他拨打了“抗击新冠肺炎”心理援助热线求助。
接听电话的心理咨询师温志豪听了阿德的情况,先对他的崩溃和焦虑表示了理解,慢慢地引导他相信医生理性的科学判断:“在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下,部分人会更容易接收到负面消息的消极暗示,关注身体上的微妙变化。越是对比症状就越觉得像是肺炎,精神越是紧张,躯体的不适感就越被放大,对自我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疑病’。”
阿德再次向心理咨询师强调,自己身体的不适反应是实实在在的。温志豪建议他减少刷手机信息的频率,先从每半天刷手机三次、每次不超过20分钟开始,逐步递减至日常状态,并通过多与小朋友做亲子游戏转移注意力,用画画来释放情绪。
在征得求助者同意后,咨询师与求助者家属进行了通话。对于受丈夫情绪波及的太太小燕(化名),温志豪在分享缓解焦虑情绪的方式方法之外,也建议她在日常生活中多倾听求助者的诉说,给予其相应的支持。
抗疫前线的“夜归人”耳畔又闻战鼓声
南海区桂城非凡家庭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唐奋华近日接到一位基层社区工作者咨询。通过这次线上疏导的方式,她成功帮助到咨询者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来电者陈茵(化名)是奋战在防控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工作任务繁重,还不时会碰到不理解的居民责怪。“大过年的你凭什么干涉我们出行?这是我自由!”“天天都来查,烦不烦?”……开始时,陈茵都咬牙坚持,直到一件事情的出现。
陈茵说,前几天社区出现了输入性病例,疫情信息公布后,业主微信群炸锅了,有居民强烈要求公布感染者的姓名、单位及居住地点的门牌号。出于保护隐私考虑,社区工作人员无权公开。因为此事,很多工作人员轮番遭到投诉,有居民直接拨打相关热线投诉他们不作为。
陈茵说,无论怎么做沟通工作也不奏效,自己感到非常委屈,导致食欲下降,无法安心入眠,有很强的低价值感。更糟糕的是,这些情绪无法向身边人倾诉——她担心沉重的“低气压”会在整个办公室蔓延开来,也不想为家人徒增烦恼。
心理咨询工作对缓解压力的核心是诉说,面对心理咨询师,陈茵可以把自己的烦恼和苦闷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
心理咨询师唐奋华凭借丰富的咨询经验对她进行理解、接纳、共情和转化。当被问到“这件事情给了你那么多困扰,有没有积极影响”时,陈茵想了很久,终于会心一笑:“有一天深夜回家,儿子说:‘妈妈你每天加班在外面打仗,你也是英雄,跟钟南山爷爷一样的英雄’。”回想起那一刻,陈茵仿佛又一次“被治愈”。
“刚开始的压抑指数是9分,现在已经降到了3分。”陈茵对咨询师说,“听了您的开导,我想能理解我们工作的居民还是占多数的,也知道了今后如何更好地与居民沟通、与同事一起坚持抵抗疫情。”
四大群体最易焦虑
近一周,通过“南海民声”疫情咨询服务热线81812345、“南海精卫”微信号、南海区心理健康服务群、进社区面对面咨询等方式,南海区精神卫生中心的专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也接受了40位市民的咨询。数量虽然不算多,但这些市民反映的情况却很有代表性。
“这些心理问题都是重大疫情发生时,人们担心生命安全而表现出来的非理性的应激行为。”武兰兰解释道,主要是由于疫情使市民生活节奏被打乱,大家感到失控,这时候就可能产生焦虑或抑郁状态甚至过度灾难化的想法等,为缓解焦虑抑郁、满足情感需求,有的人就会通过频繁测体温或消毒或洗手等方式来缓解。
那么到底哪些人群最容易焦虑呢?武兰兰认为,“确诊患者”群体、“密切接触者”群体、“一线工作者”群体、“宅家”群体最容易产生焦虑。
其中,“确诊患者”群体是指那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及其因此而被隔离的群体。他们不仅要承受疾病所带来的身体折磨和心理恐慌,还要面对可能出现的社会排斥和歧视。即使康复以后,周边人的疏离可能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密切接触者”群体是指某些因自己小区中出现了感染病例,而被贴上“危险人群”标签的普通市民。这个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是健康的,却因为地域的原因被标签化,也容易出现焦虑情绪。
“一线工作者”群体包括医务人员、公安民警、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他们有的近距离与病毒接触,有的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有的工作不被家人理解。
“宅家”群体是指因疫情而无法出门的群体,他们通过在家中长时间的搜索获取疫情信息,产生恐慌。
如何缓解焦虑?
焦虑的本质是对失控的恐惧。武兰兰建议,疫情认知要科学,关注央视等政府官方权威媒体对疫情的报道,减轻疑病感,客观理性的认识疫情,相信国家采取的有力措施,做好防疫配合,戴好口罩、勤洗手、消毒,开窗通风、不聚会等。“相信疫情是可控的,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疾病本身,减少未知带来的失控感与焦虑感,同时不信谣不传谣。”
其次,市民要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在特殊时期,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大部分是常见的,这并不代表自己就是‘不够坚强’‘太矫情’。”武兰兰认为,不要刻意压抑这些情绪,甚至偶尔哭一哭,向家人倾诉一下都是合理的。
同时,也要合理安排生活,给自己做一份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尽可能把生活品质维持在一个水平——有工作时段、休息时段、与亲朋谈心时段、娱乐时段、运动时段、进餐时段等,每日照做。“稳定感对于疏解自己情绪应对未知感非常重要。”她说。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学会求助。”武兰兰说,如果市民在家中尝试各种方法自我调节还是无法保持平静的状态,那就需要及时就医,让医生来进行心理疏导。
寻求心理援助——
●南海区精神卫生专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服务电话:81812345,服务时间为每天8:00~20:00
●南海区人民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罗村医院、广东省第二荣军医院等4家医疗机构的心理科门诊
向市民开放,可以面对面与专业医生交流。
●市民可关注“南海义工”微信公众号获取“南海区疫情防控心理支援平台”服务电话。
●医务人员可关注“佛山市南海区精神卫生中心”微信公众号,输入“心理健康服务”,进入“南海医务人员
心理健康服务”微信群,群内安排了在线值班的心理科专家为医务人员答疑。
文/珠江时报记者苏绮玲肖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