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本周六开幕,作品创作故事提前看
以“水”做文章 专为千灯湖定制

■《皎镜含天》,水纹不锈钢几何体与湖水交相辉映。

■《七彩燕》以传统特色工艺扎作,打造一支由八种不同颜色飞鸟组成的燕队。

2020年1月11日,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将在千灯湖开幕。本次展览持续3个月,以“拓展的剧场”为主题,邀请28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携作品参展。
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是什么?有何深意?与佛山、南海有何渊源?……带着这些问题,珠江时报记者采访了参展作品《皎镜含天》《七彩燕》的创作者们,听他们讲述这些作品的创作故事。
◎作品:《皎镜含天》艺术展上唯一的水中作品
《皎镜含天》是由水纹不锈钢组成的中空正方形形体,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陈克专门为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和千灯湖定制的雕塑作品。
这是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上
唯一的水中作品。陈克运用水和门两个元素创作了《皎镜含天》,整个作品传递出千灯湖公园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昼夜时分的《皎镜含天》各有千秋。日间,该作品的拱门为镜,镜与水融为一体,利用水的倒影、折射原理产生虚实的关系变化,营造出亦虚亦实的意象;夜间,月光通过门洞照下来,加以光线辅助,月光、湖光、灯光交相辉映,别有意蕴。
《皎镜含天》中还藏着陈克对南海人的新年祝福。细看可见,作品的拱门与水中倒影共同构成了数字“8”的模样。“广东人以水为财,也很喜欢数字8,因为8的粤语发音与‘发’近似,寓意发财。这就是我用广东俚语传递出的新年祝福。”陈克说。
◎作品:《七彩燕》跨洋回乡的文化之“燕”
佛山市艺术创作院、佛山雕塑院雕塑家罗志奇创作的《七彩燕》,巧妙融入了佛山传统特色工艺——扎作,该作品曾是佛山与友城澳大利亚汤斯维尔之间友谊的见证之一。
2015年,罗志奇受邀参加汤斯维尔市举行的“艾佛美拉北方雕塑节”,在当地创作了《七彩燕》,并在汤斯维尔市海滩展出。
这是罗志奇首次尝试将扎作工艺与抽象艺术相结合。《七彩
燕》以飞鸟为题材,燕者,候鸟也,民间都视其为春天的使者。“以燕子为依托,代表着佛山本土文化和汤城文化的交流互动。”在罗志奇看来,用不同颜色的燕子组成的燕队,还有各行各业百花齐放,各放异彩,百鸟争鸣的寓意。
5年后,这“七彩燕”跨越太平洋,“飞”回了家乡。更准确地说,这是罗志奇根据汤城的《七彩燕》图样重新制作的2.0版本。
为与千灯湖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七彩燕》2.0版的尺寸更大,用材也选用了具有金属光泽的不锈钢材质。这是因为,不锈钢材料不仅便于为作品镀色,而且提高了作品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文/珠江时报记者
杨慧图/实习生
廖明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