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朱哲琴
把对儒溪的“心动”融入作品


■朱哲琴用手机记录鱼跃瞬间。受访者提供
静谧空间内,一轮红日浮现在水面之上,这是南海大地艺术节作品《西樵禅钟》的醉人场景,也是艺术家朱哲琴对儒溪的“心动”瞬间。
朱哲琴生于广东,曾发行专辑《阿姐鼓》,近年旅居北美,此番来到儒溪村经过了长途的飞行、隔离。尽管长途跋涉,但一走进村里看到宁静的水乡之景,她觉得所有疲惫都被抚平了。
儒溪村以水为生,“水”在朱哲琴的创作中是重要元素,她觉得自己和儒溪村特别有缘分。来到村里的第一天她就坐船沿着桑园围水脉去感受儒溪村的水乡文化,最让她震撼的是桑基鱼塘,她说:“黄昏下,当鱼料抛向鱼塘,成千上万的鱼跃出水面的那个时刻,真的太震撼了。”
她决定把在儒溪看到的这些色彩融入艺术项目,和团队一起做个“不一样的、新的艺术项目”,最后呈现出一个有太阳、月亮和色彩的《西樵禅钟》。以往同类声音作品里面,她都是用水的反射呈现自然灰透明灰,从来没用过颜色。
《西樵禅钟》是声音互动艺术装置作品。光照磬台,击磬则会呈现水纹,无形的声音变“有形”。“每个人既是现场的观众,也是现场的主角。”朱哲琴说,她希望观者独自走上磬台,凝神击磬,静心在这座有800年历史的水脉之乡,听见自己并发现自己的内心及所凝聚的能量。
朱哲琴搜集儒溪村桑基鱼塘民居生态的声音碎片,重新剪辑编辑,将一日十二时辰浓缩在十二分钟循环往复,让观者通过富有仪式感的行为获得“听”与“见”的回应。并以常用的“水槽”形象呼应在地的桑基鱼塘形式。
作品刚完成陈设时,她很忐忑。一天,几位刚干完农活的阿姨听闻这里能看见日升月落,也慕名而来。随着作品声音不断循环,一轮红日显现,阿姨们同时惊呼,慢慢沉浸其中。
“看着村民从满腹疑问到被作品吸引,我受到了鼓励。”朱哲琴实现了自己的设想,她用声、光、水,创造了一种属于即时当下的“唯一”场域,让人蓦然听见自己内心的力量,获得祥和与笃定。
文/珠江时报记者郑慧苗图/珠江时报记者钟梓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