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息肉莫轻视定期检查少不了
南海四院开展ESD术,对瘤变的腺瘤进行预防性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医护人员为患者施行ESD术。通讯员供图
“谢谢医生们,幸好发现得早,现在身体恢复得很好。”近日,陈阿姨(化名)的家属感激地跟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简称“南海四院”)医生说。原来陈阿姨因肛门坠胀不适前来就诊。经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直肠管状腺瘤,局部凹陷,结构欠清晰,有局部癌变的可能性,医生建议入院进行ESD术(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术后陈阿姨恢复良好,目前已出院回家。
顺利完成ESD术切除肿物
完善入院相关准备后,第二天南海四院消化内科医生便给陈阿姨安排了结肠镜检查,术中医生行染色放大内镜详细检查,考虑局部癌变可能,与家属沟通后当天顺利完成了ESD术切除肿物。经检验,直肠中分化腺癌,肿瘤浸润至粘膜肌层,未见明确神经及脉管侵犯,镜下四周切缘及基底均未见癌。听到这一消息后,陈阿姨及其家属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目前陈阿姨恢复良好,已出院回家。
陈阿姨能得到有效救治,这得益于南海四院消化内科开展的染色放大内镜及ESD术。南海四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生陆军平介绍,ESD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等专用器械,将病灶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主要应用于消化道的早期粘膜癌变及粘膜下良性肿瘤切除,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近年来,南海四院消化内科发现了不少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进行预防性切除,让患者大大获益。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做结肠镜检查
“别看轻小息肉,容易惹大祸。”陆军平说,结肠息肉与结肠癌息息相关。从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直到息肉癌变,这一过程一般需要3~10年。结肠癌作为一种“行动缓慢”,最易预防的恶性肿瘤,多为肠道腺瘤发展而来,可在结肠息肉阶段及时“止损”。40岁以上的人群及有肠道疾病家族史人群要定期做结肠镜检查。
据了解,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前三位分别是肺癌(82万)、结直肠癌(56万)、胃癌(48万)。结肠镜检查是下消化道恶性肿瘤筛查和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早期肿瘤可在结肠镜下手术治疗,免去开刀的痛苦。陆军平表示,“一般结肠小息肉几乎没有症状,往往要通过肠镜检查才能发现。而大息肉则伴随着便血、便秘、腹泻腹痛和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有这6种情况的市民,需尽早进行结肠癌筛查,一是有消化道症状,如便血、黏液便及腹痛者;不明原因贫血或体重下降;二是曾有结肠癌病史者;三是曾有结肠癌癌前疾病者(如结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等);四是结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五是有结肠息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六是有盆腔放疗史者。
陆军平表示,在做完结肠镜检查,如发现腺瘤,需及时切除,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肠”治久安!
文/珠江时报记者何泳谊通讯员黄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