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 城乡上演“变形记”
西樵通过重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激发“城镇+乡村”最大潜能

■樵韵碧道。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摄

■已经完成改造的田间看护房。通讯员供图
提起城乡融合发展,必绕不过“重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过程。在西樵,重塑生产空间通过推动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的方式进行,一批新型产业载体近期即将投用。而重塑生活和生态空间的过程,则需要从保护绿水青山、完善民生基础设施开始。西樵正激发“城镇+乡村”的最大潜能,推动城乡发展走向深度融合。
建绿道治污水保护绿水青山
从今年开始,游客可从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的码头上船,沿着樵韵碧道进行水上观光,体验水乡风情。河道两岸是自然生态的湿地景观,途经的几座拱桥是碧道上的点缀。到儒溪村码头下船,可走进村中继续游玩,一探乡村振兴的真实面貌。
西樵镇农业农村办工作人员李凯航介绍,樵韵碧道总长15公里,一期工程(渔耕粤韵—儒溪村段)从2019年开始施工,2020年完工;二期工程(儒溪村—听音湖段)现已完成一半以上,计划在今年全部完成。施工内容包括河道清淤、绿植种植、沿岸的外立面打造等。樵韵碧道全线贯通后,游客可从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出发,途经七星、儒溪、岭西三个村,最后到达听音湖核心区。
在建设樵韵碧道的同时,西樵还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截污管网140公里;不断深化河长制、湖长制,全镇47条城乡黑臭水体完成清淤整治。官山涌的水环境治理也取得良好效果,城区里一河两岸景色更加靓丽。
近年来,西樵持续推动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荣膺广东省森林小镇。西樵山于今年1月开始实行限制机动车通行管理,对这个国家森林公园的保护来说意义重大,在林区大大减少了碳排放。不仅如此,西樵还深入开展重点行业污染防治,一大批环保设施投入使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区前列。以上种种足以说明西樵保护绿水青山的决心和力度。
完善基础配套改善市民生活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大湾区的其中一个战略定位: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身处大湾区腹地的西樵,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其中,宜居是放在第一位的,这是民生所向。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生活空间的重新塑造和提升与群众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西樵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大大小小的鱼塘、农田之间以“基围”相隔。为了存放农具、饲养家畜、休息等,不少农民在“基围”上建起了大大小小的看护房。但由于部分看护房建设比较简陋、单薄,每当台风、暴雨天气来临,有随时倾倒的可能,对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2019年起,西樵开始对全镇范围内的田间看护房进行升级改造,从选址、样式、大小、风格、成本等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将田间看护房标准化,提高其使用安全性。
这项改造工程一期于去年7月完成,改造数量达358个。二期工程随即开始,在“三沿一口”(沿铁路、沿国(省)道、沿旅游景区及高速公路出入口)以“只减不增”的原则,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开展田间看护房改造,现已完成1200多个。改造后的田间看护房中,不少被画上了具有所属村(社区)特色的墙画,成为新的风景线。
此外,佛山地铁2号线二期、一环西拓等重点交通项目有序推进,新西岸大桥等一批路桥项目完工通车;水利、电力、燃气设施不断完善;老旧小区改造加快进程……群众的生活正随着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而得到“质”的飞跃。
找准定位激发城乡最大潜能
作为南海区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十大示范区之一,环西樵山片区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占据西樵总面积的五分之一。片区囊括了西樵山南的万亩桑基鱼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连片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以及文旅发展中心区(听音湖片区),涉及山根、儒溪、岭西等10个村(社区)。
近日记者走进儒溪村,村入口处的新牌坊已见雏形、村中“炮楼”附近新建的湿地公园也在紧张施工中。用“每天一小变,三天一大变”来形容如今的儒溪村一点都不为过。
去年10月,为配合樵韵碧道建设,儒溪桥需要进行为期3个月的桥梁抬升工程施工,村民出入受到直接影响。令儒溪村党委书记陈旺弟没有想到的是,村民都自发配合,把车辆停泊在桥的一头,再步行或过桥乘坐接驳的交通工具回家,村民没有一句抱怨和投诉,充分体现了儒溪人的团结、包容和大局意识。
这种村民的自觉性是在儒溪村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由党建引领,发动群众,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使儒溪村成为南海多个村(社区)学习的“范本”。
最近,儒溪村在为发展乡村旅游打基础,包括设计旅游线路和导赏标识、计划建设民宿和游客服务中心、打造新的“儒溪八景”等。
陈旺弟认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环西樵山片区内的所有村(社区)其实都各有特色,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特色和潜能,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同时,她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智囊团”的支持,为该村的现代农业技术、乡村振兴品牌打造等方面指引方向。
而在环西樵山片区范围内的西樵社区,其城市社区的功能和定位也愈发清晰,基于老城区多年的商业资源和基础设施的积累,承担起“城区公交中转站”“购物中心”等功能角色。
西樵也在努力找到城镇与乡村的个性和共性,实现两者的错位、平衡发展,使城市和乡村的区别“一目了然”,走向深度融合。
记者观察
让城镇更像城镇农村更像农村
在西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多个基层领导干部都认识到一个现实的问题:西樵仍存在“城乡界限模糊”问题,这已经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一定局限。他们也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城乡融合的最佳效果应该是“让城镇更像城镇,农村更像农村”。
城乡融合并不代表要将城市和乡村融合成一个“整体”,并不是简单地一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是要突出各自的特性,分清各自的功能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
城市与农村更应像一对性格互补的夫妻,保留各自的特点,错位发展,又相互“打配合”,互相成就彼此,这才是最好的融合方式。
西樵的城乡融合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双方在功能定位上的磨合还需要加深“默契”,重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文/珠江时报记者钟泽诗通讯员西樵宣传文体旅游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