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北:改造工业区鼓起“钱袋子”
社区改造“软硬件”,提升村民幸福感

■今年6月,崇北社区又一条民生路——环村路开通。

■崇北社区利用寒暑假开展公益篮球训练班。通讯员供图

走进崇北社区,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道,道路两旁满目苍翠,老人们坐在河道旁、榕树下乘凉拉家常……自2018年11月启动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崇北社区不断焕发勃勃生机。“我们要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崇北社区党委书记刘纯维表示,让村民走向小康生活要持之以恒,每一个细节要落到实处,稳步推进,攻坚克难。
崇北社区位于西樵镇东北部,东临北江与丹灶镇罗行相望,南接大岸村,西与华夏村为邻,北与丹灶镇交界,辖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下辖国泰、上坊、下坊3个自然村,划分为5个经济社,主要有何、区、刘、冯、李、陆、苏等姓氏。
改造坑洼小路方便村民出入
宽阔崭新的小公园、平坦开阔的村路、漂亮整洁的公厕……2017年底,崇北社区以下坊经济社为乡村振兴建设示范点,这里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变美了,村民笑容增多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连“外迁”的居民也忍不住搬回来了。
尝到“头啖汤”的下坊经济社,在党建引领下,继续发起攻势,全面启动第二期美村计划。看到下坊经济社的“蜕变”,上南经济社、上北经济社、国北经济社、国南经济社也纷纷启动美村计划,修建小公园、改造公厕、提升绿化道路等,为村民营造美丽舒适的人居环境。
路通财通民心通。2019年底,位于国北经济社、国南经济社的石桥头建成通车,看着8米双向车道的大桥,村民们笑开了花,“小车出入自由,运输更加方便了。”
今年6月,崇北社区又一条民生路——环村路开通。该道路与丹灶镇建设村、东升村交界,连接了崇北社区三个经济社,分别是上北经济社、上南经济社以及下坊经济社,是新涌南边连片农业耕作区主要道路。改造前,道路狭窄且坑洼多,每逢下雨天,更让农户寸步难行。今年3月,崇北社区村委会与三个经济社一拍即合,下定决心将其改造为宽6米,双向两车道的硬底化机耕路,总长度约2公里。
如何说服农户自愿拆除塘头棚是环村路改造的关键要点。“这是一件民生实事,更多地耐心解释,村民总会明白。”上北经济社社长冯可德、下坊经济社社长区文开、上南经济社社长何景添坚持不懈,隔三差五便前往农户家进行劝说。
改造后,笔直宽阔的环村路既方便了三个经济社村民的出入,也惠及沿路的100多户农户。“路通财运亨通,也吸引了周边镇街农户前来耕种养殖。”上南经济社社长何景添说,由于村中耕种户逐渐老年化,计划将经济社内一半田地和鱼塘租赁给外来人员,为村民增收。
文体活动精彩纷呈村民生活多姿多彩
“何梦瑶自幼聪颖,10岁能文,13岁能诗,29岁受知于广东学使惠士奇,是‘惠门四俊’之一。”提及村中先贤何梦瑶,崇北社区村民何春华滔滔不绝。此外,洪武何大业将军也被村民奉为“猛将”,其“逆水流尸”的故事也为村民所津津乐道,并把他视为忠义化身,建“何相公庙”以作供奉,庇佑平安。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而对于国北经济社、国南经济和下坊经济社的村民而言,农历七月初七是比春节还要热闹的庆典节日——康公诞,也称为“神诞”。在上南经济社、上北经济社,最热闹的庆典活动则是农历七月廿四“大王诞”。村民筹集资金办节庆活动,家家户户大排筵席,宴请亲朋戚友共欢庆。在何春华看来,这不仅是乡亲兄弟相聚情谊的好机会,还寄托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好好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崇北崇德互助社和何春华的助力下,一个个崇北文化故事被制作成绘本故事小册子,简单又生动,深受社区青少年的喜爱。此外,崇北历史馆目前正在改造,将融合党建元素,展示崇北历史、乡贤名人、民俗风情等内容,为党员群众学习党史、了解村史提供新的阵地和平台。
“补贴”鼓励各经济社村民学习传承南狮技艺,寒暑二假举办特色青少年活动,组建舞蹈队、合唱队、篮球队、龙舟队等队伍……近年来,崇北社区还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鼓励村民走上舞台展风采,凝聚“家”力量,共同营造崇德向善村风。
改造林场工业区鼓起村民“钱袋子”
崇北社区下坊经济社曾有大沙墟,称为“片区经济贸易中心”,如今老一辈仍喜欢称崇北为“大沙”。改革开放后,崇北社区以农业为主,经过多年发展,如今也拥有多家颇具规模的工业厂企。
由大新路转进樵北路不远处,一座座现代化新厂房映入眼帘,那便是被认定为“第二批南海制造业全国隐形冠军”的广东新润成陶瓷公司。近年来,崇北社区通过顾问咨询、劳动调解、融资协调、政策扶持等方式,指导新晋五金家具厂形成规模化管理与运营,促进社区工业安全生产与绿色发展。
从樵北路拐进上坊林场路,连片低矮的旧厂房不时传来机杼声,这里便是位于居民区的林场工业区。如今已有30多年历史的林场工业区约有40多亩旧厂房,大多数厂房结构简单,规模小,安全隐患较大,产量较低,环境卫生较差。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来袭,吹倒了两家旧厂房。乘着村级工业园改造东风,崇北社区决心啃下改造林场工业区这块“硬骨头”。
“目前已与30多个业主约谈沟通,土地评估、商业评估、设计方案等工作正推进落实中。”刘纯维透露,将结合林场工业区的地理区域,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环境。目前,崇北社区外来务工人员约有3000多人,比本地居民还要多,希望通过改造,丰富社区多元化营商环境,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同时鼓起村民的“钱袋子”。“希望为企业吸纳更多人才,留住人才,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刘纯维说。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何泳谊通讯员吴细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