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建起小公园 村民休闲有乐园
永和村着力推进8个乡村振兴项目,提升村民幸福感
11月4日,2019年火了的永和村“辣妈”合唱团,熟练地拿起扫把,开始对该村村面、公共区域进行清扫。据悉,这项工作她们从去年开始一直维持至今。“她们是自发组织的,定期开展卫生巡查。”永和村两委干部周星和表示。
卫生环境好了,荒地变公园、改造提升公厕……从去年开始,狮山镇永和村开始发生变化,环境变舒适了,还多了几处休闲好去处,这正是在狮山镇乡村振兴引领下,取得的可喜成果。
辣妈团把“三清三拆”谱成歌
“阿姨,又在唱‘扫地歌’呀!”当天,听到村民的打趣声,永和村鸪中经济社村民周翠兴顿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如果只是听声音,肯定不知道她今年已经71岁了,而她正是“辣妈”合唱团的一员。
据悉,这个“辣妈”合唱团都是永和村的长者,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她们每天都去社区幸福院唱歌、锻炼身体,还经常在村中的文艺晚会上表演节目,并凭借自编自谱的“三清”之歌刷爆朋友圈。
“村容村貌变好了好多。”发起人之一陈立明说,“看到村两委干部带头清理幸福院门前池塘的垃圾,我们也积极配合,抓起扫帚参与清理,后来想到可以用歌声把‘三清’工作宣传出去,让村民都自觉参与,所以就用平时熟悉的曲调改了歌词唱出来。”
“其实这首歌叫《歌唱家乡永和村》,但大家都喜欢叫它‘扫地歌’,而一听到这个名字,就想起要扫地了。”永和村叶边经济社村民、69岁的刘少明也是“辣妈”合唱团的一员,她表示,没想到老了还能当上“网红”。
“她们在‘三清三拆’工作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发动村民加入‘三清’行列中。”永和村两委干部许锦秀介绍,在党员干部、村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永和村在2019年清理垃圾600多吨,拆除棚舍253间,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提升。
“一开始清理棚舍的时候有些村民不愿意,但看到清理后环境卫生变好了,从不愿意到主动参与清理工作。”狮山镇永和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经联社社长蔡海安直言,村居工作不容易做,但一旦有好的开始,村民都积极支持和配合。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民幸福感
环境的改善,让村民住得舒心。但在推进城乡融合中,良好的环境只是基础,还需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来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今年,永和村成功将两片荒地改造成两个休闲小公园,为村民增添了两处休闲好去处。“起初有些村民并不支持,因为要铲除他们在荒地上开垦出来的菜地,还有一些瓜果树木。”周星和介绍,后来经过多次沟通,并小面积建设后,村民看到公园一角建设得很好,主动要求连片一起建设。
“这个公园虽然不大,但是干净整洁,我们还可以在这里跳广场舞。”永和村村民何阿姨笑着说。
借助乡村振兴东风,永和村申报了8个乡村振兴项目,包括已经建成的两个休闲小公园。而另外的道路改造、公厕提升、水塘护栏等项目也于今年年底全部完成。“现在农村越来越好,住得也越来越舒适,而且在村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未来的永和村会更美丽,我们很期待。”永和村村民周先生说。
除了小公园,永和村村民还有一个娱乐休闲好去处,就是该村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浩忠周公祠,后来因改建成为小学,被村民称为“旧学校”。经过保守修复后,这里成为村民活动中心,主要用于开展文化活动。
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剑兰种植产业
村中各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都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撑。但对于年均收入约70万元的永和村委会,在争取更多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美丽村居的同时,还得想办法发展经济,提高村民收入。
“农村到处都应该成为‘美丽乡村’,城市能处处感受到‘美丽乡村’的景致,所以我们要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多为村民谋福利,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小康。”蔡海安在谈到如何发展经济时,他认为永和村应该在生态与环境两方面下功夫。
良好的生态和环境是城乡融合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永和村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来源主要靠土地出租,而农业用地的租金一直很低。”蔡海安说,为了提升村民经济收入,他计划重新发展剑兰种植产业。
据悉,2005年前,永和村也像如今的莲塘、沙水村一样,以花闻名,曾大面积种植剑兰,平均亩产达7000元。但由于水土问题,2005年后便再也没有种植。随着近年来狮山镇投入大量资金改善生态环境,水质和土质均大幅提升,蔡海安又看到了希望。
若能将村里1000多亩农用地统筹起来,发展剑兰种植产业,将推动永和村经济发展。“这条路看似不难,但要形成规模、提高知名度,打造成特色产业品牌,并不容易。但再难,也要朝着既定目标奋进。”蔡海安说。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