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点滴间
真爱点滴间
◎冯雪颜
朋友退休后,与川藉太太在重庆开了间粤菜馆,年前一个月左右就约好到他家过年,感受“火城”的年味。谁知1月中下旬,新冠肺炎疫情已越来越严峻,外出计划暂且搁置了。传统的走访拜年也只能以后再寻时机补偿。
女儿家相距较远,打消见面的念头,所幸父母与我们同住一小区,相隔两栋楼房,年前购买的米油和食蔬等,均预留一部分给双亲。两位老人家一辈子为革命工作,节省惯了,消耗不了多少。且一再叮嘱他们,缺什么告诉我一并采购,两老能不出门就尽量不出门。
我和先生基于工作的缘故,每天都是早早出门,晚上归期不定,家就像“旅馆”一样,因为甚少生火,不仅生疏了厨艺,就是住了十几年的房子,厨房还新净如初。复工大约还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足不出户的日子,打乱了原来的生活节奏,从紧张忙碌直降无所事事的状态,一开始还真有点不适应。宅在家里的日子,每天了解疫情最新动态、阅读、写作便成了常态。
年初接到文联通知,急需创作大量抗疫作品,我一边通知会员积极创作,另一边自己也挑灯夜战。记得那晚写完稿已是凌晨2点多,困得趴在书台睡着了,醒来已是正午。温暖的床,温暖的被子,还有窗外温暖的阳光。先生的声音也从饭厅传来:开饭啦。餐桌上摆着喷香的白米饭、腊肉蒸鱼干、烧肉炆粉葛、蒜苗炒大团,小贵宾也在饭桌下眼馋地看着我。
此情此景,一下子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三十多年前: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加上年后就要跟随父亲的工作调动,全家搬离生活了近10年的第二故乡,到高明新县城——荷城,开始新的生活。双重打击下,整个新年我都在萎靡不振、无精打采中度过,往年不厌其烦跟着母亲走亲访友,逗利是的兴趣全无。临近开学的前一天,母亲把赖在床上的我叫起来吃午饭,父亲严肃的脸有点阴,正欲说什么,被母亲用眼色打住。饭桌上,外婆和弟弟已经坐好,土狗阿黄也乖乖趴在门边。母亲一边夹菜一边慈祥地对我说:这个春节你都没过好,明天就要上学了,我们一家好好吃顿饭。喷香的家乡白米饭、腊肉蒸鱼干、烧肉炆粉葛、酸菜鹅、蒜苗炒大团、萝卜年糕整整齐齐摆在饭桌上,散发熟悉又诱人的香味。一边吃,母亲一边叨唠:乡下的婶婶说知道你喜欢,也是搬家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见到你,特意带来了腊肉、粉葛和大鹅;鱼是你爸在河涌里钓的晒干,搬到县城想也没时间钓鱼了;大团和年糕是你外婆做的,多吃点啊!我低着头,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努力不让它掉下来。那顿饭,是迄今记忆中最难忘、最美味的。
“能吃就多吃点,特殊时期增强抵抗力。”先生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把我拉回了现实。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真爱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关心和照顾,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哗众取宠的行动,只有在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中你能感受得到。
宅在家中的作品终于小有成绩:诗歌《我们不能退缩》在佛山电台民生直通车播出,诗歌《父与子》被佛山文联采用,组诗《向光前行》收录《广东诗人》,诗歌《逆行的身影》等被《佛山日报》刊登。为社团和机关写的有关抗疫作品也被采用。窗外,春光无限、百花吐艳。我在杨柳抽牙、木棉正艳的岭南,为英雄的武汉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