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名胜古迹 聆听乡土旧事

■移址后的西华寺按照清代光绪年间的规模进行原貌重建,延续当年的古色古香。

■北涌亭经过五百年风雨洗礼依然风韵犹存。

■西华寺内古朴的撞钟。

■西华寺内部环境。

■西华文化公园规划图。
春生夏长,旧址和文物也展现出“勃勃生机”。在里水工作、生活的你,了解里水的历史文化遗产吗?本期,《梦里水乡观察》带你一起聆听岁月故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乡土温情,颂唱时代赞歌。
西华寺的前世今生
始于南汉由盛转衰
在里水镇草场社区,高铁武广线横跨而过,武广线的下方,移址复建的西华寺正安隅一角,接受着广佛善信的香火。
西华寺始建于南汉大宝元年(958年),当时的君主刘鋹(原名继兴,942年~980年)极度信奉佛教,曾在广州大兴寺庙,建成南汉28寺,西华寺便是其中之一。
建寺之后,西华寺依山傍水的佳景使其成为香火极旺的佛家圣地。
在宋明时期,西华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庙宇之一,善信络绎不绝。
据史料记载,西华寺在宋明时期皆重修过:明成化八年(1474年)太监陈瑄,御史韩雍奉旨重修,寺范围内设有晋朝廉史广州刺史吴隐之祠,祠门匾额上“清风万古”是清代嘉庆左都御使庞尚鹏所书;明万历甲午年(1594年)再次重修。
但在中国近代的动荡岁月,西华寺历经风雨。日本侵华期间,西华寺的佛像金身被侵略者带走;1958年,大佛像被毁。从此,西华寺香火渐失。
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西华寺变成牛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变成了大队办公室、文化室、农药仓库等。
村民都从上一辈中听过很多传说,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就是:寺下埋藏的石碑,记录了西华寺的变迁。
但谁也没见过那块石碑,而西华寺的历史在村民的口口相传中越发扑朔迷离……
移址复建重见天日
2006年,高铁武广线定位在西华寺上方,荒废多年的西华寺被列入搬迁范围。为了证实西华寺的历史,考古学家开始在西华寺遗址上进行考古发掘。
考古学家在古寺右前方发现了一块“石门山重建西华寺”碑。碑高3.1米,宽1.35米,厚33厘米,约重3.5吨,立石碑的时间是明成化十年(1474年)。顶部写有“石门山重建西华寺”几个大字,条石则写有“光绪三年岁次丙子重建西华古寺佛殿”等字样。
此石碑由广州知府亲自立下,正文清晰记录了这里发生过的重要事情,和缘何重建古寺。
之后这里又出土了一批上自唐代、下到清末的文物,包括陶瓷、古币、建筑构建、祭祀物品,还有乾隆年间重修时所立的功德碑。
考古专家初步确定该遗址是目前佛山地区经正式考古发掘,始建年代最早的寺庙建筑遗址。
2010年,因为高铁武广线的建设,西华寺从旧址移至30米开外的新址。建筑工人按照清代光绪年间的规模进行原貌重建,寺中的一砖一瓦一木都尽量取自旧寺,更新增了几扇明式木门和佛台。
石门返照贪泉故事
“石门返照”为宋、元时期“羊城八景”之一,位于西华寺山后的峡口处。那里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里水进入广州的水路北大门。
每当朝阳升起和日落时分,满天霞彩与云蒸霞蔚的江水组成了一幅奇丽的景观,犹如海市蜃楼,美不胜收。
“返照”一说是广州城的车马往来、楼房的幻影,浮于水面,诚如海市蜃楼;一说是石门周围的景色,如石门山、贪泉、西华寺等名胜,倒影江面,令人心旷神怡。
“贪泉”的故事也由来已久,“贪泉”在石门山麓,也称石门水。
晋代,广州经济贸易繁荣,官吏多贪,流传贪官都是因为饮了“贪泉”水而萌生贪念,相传饮此泉水者,哪怕是廉士也会变贪。
东晋时,吴隐之前往广州赴任刺史,途经石门,欣然喝下贪泉水,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任期满后,吴隐之始终保持不贪不占的清白操行,两袖清风,破了“贪泉”这个例。
明代大儒陈白沙所作的诗歌《石门贪泉碑记》,引起了考古专家的兴趣,内容为:芙蓉花发西华寺,远访残碑到石门。一曲贪泉歌未了,夕阳红近水西村。
考古专家根据诗歌内容,大抵知道了500多年前陈白沙眼中的西华寺的外貌。
陈白沙在诗中提到了三个地方,西华寺、石门和贪泉,石门和西华寺现在虽分属广佛两市,但自古就是一体。
据最近的考古发掘,贪泉应在西华寺遗址旁,在今南海境内,即贪泉碑与贪泉,一在江之东,一在江之西。
千年古刹续写未来
南汉寺庙遗存在广东地区并不多见,西华寺遗址对于研究岭南五代以来佛教寺庙建筑的形制与演变以及佛教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如今,西华寺遗址已入选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并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穿过千年岁月,静静接受广佛香客的跪拜,钟声迟暮,佛音袅袅,仿佛它不曾离开过……
未来,里水镇将在这里建成西华文化公园,以全新的形式诠释禅宗精神,从保护遗址、脉络梳理、文化活化三个方面来展现西华文化:打造一条“贪泉遗址—贪泉广场—清泉—清风阁”围绕贪泉文化的文化主轴;一条“西华寺—礼佛广场—仪式广场—祈福广场”围绕西华寺文化的文化副轴。
后记
西华寺虽是古迹,却并不孤独。它既记录着历史,又焕发着活力。
灰墙方砖古色古韵,令人沉醉;古寺与民房店铺比邻而居,庄严古朴与车水马龙相映成趣;武广高铁在上方穿梭而过,千年的跨越,千年的相聚。
“贪泉”的故事更是引来历代文人墨客和商贾贤达写下多首赞叹诗篇,为岭南文化增添光辉,使世人明白鉴古明今的哲理。
屹立五百年的北涌亭
建于明朝八坊保八方安康
北涌亭,又名八角亭,于明代弘治年间修建,距今已五百多年。那时里水丰岗有一座“冯法师庙”,庙门对着北涌坊。
村民认为这个庙不利于里水乡的丁、财、贵,于是便着手向八坊集资建一个八角亭,每角代表一坊,以保八方安康,这就是北涌亭的由来。
但北涌亭的人文内涵不仅于此。每逢农历二月社日,乡民都来亭内供奉的“禾花娘”祈祷,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求五谷丰登。
可惜时过境迁,“禾花娘”的神像并无留存。
1998年,北涌亭从北涌坊迁移到里水现在的郁水园,还是原来的样子,还是原来的材料,古韵风貌的沧桑感丝毫未减。
木石建起屹立
500
年不倒
北涌亭材质只有木和石,高7.35米,下层檐高3.85米,占地面积64平方米,为平面方形、重檐歇山顶。
亭内四根木圆柱为主体,柱通至顶层,每面的梁架设三个斗拱架托,构成歇山顶。木柱外为四根八面体花岗石檐柱,檐柱矮,内木柱高,檐柱上每面设五个斗拱架,承托瓦檐。瓦檐外伸一米,四檐角往上翘起,亭上层歇山顶四角,下层檐缘四角,故又名八角亭。
亭中石檐柱上镌刻“大清咸丰岁次丙辰(1856)本坊重建,里市新利店造石”,主梁上刻“大清光绪岁次癸未(1883)拾贰月吉旦重建”。
北涌亭五百年屹立不倒,无论是外形还是结构都令人拍案叫绝,因此也享有“南海古亭之冠”的美誉。
1978年,北涌亭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记
不用一钉一铁,单凭榫口嵌装,北涌亭经过五百年风雨洗礼依然风韵犹存,屹立不倒。台阶早已斑驳,青草却依旧;百年间历历在目,木纹已褐。它是南海古亭中的翘楚,寄托了里水人心中,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憧憬。
整理/珠江时报记者邓施恩通讯员麦倩姬罗志杰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