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病进入高发期 儿童最易中招
一起了解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处理和预防方法
每年5~6月是病毒传播爆发期。其中有一个病毒“团伙”,它们主要找5岁以下儿童下手,一旦遭受它们的袭击,孩子们多会咽痛、厌食、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小疱疹或皮疹,别提多难受了。
罪魁祸首就是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各地一些班级甚至因此停课,就诊患儿人数剧增。据广东疾控5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4~7月是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
那么,应如何辨别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孩子得了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家长该怎么处理?平时应怎样预防?一起来了解。
怎么辨别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1从疱疹的位置鉴别
相同处: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感染后,口腔的咽部和软腭都会长疱疹。
不同处:感染手足口病的孩子,除了口腔咽部和软腭有疱疹外,口唇、手和脚,包括肛门周围,也会长透明小水泡,有时膝盖和手肘也会有皮疹。
2从症状上鉴别
相同处: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咽痛。
不同处:感染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是先发热再发现疱疹,突然性的高热不退,体温在39℃~40℃左右,发热时还可能伴有抽搐,随后就诊时发现口腔有泡疹,孩子咽痛明显,吃东西哭闹难受。发热时间会持续3~5天。
大多数手足口病是先发出疹再发热(有的也会无热),一般是中低热,体温不高于38.3℃,咽痛症状比较轻,有的孩子甚至没有咽痛症状,发热1~2天就恢复正常。
3哪种更可怕?
疱疹性咽峡炎来得更凶猛,会让家长慌了阵脚,但从并发症来说,手足口病要更危险。
疱疹性咽峡炎极少出现严重并发症和重症病例,而手足口病却有1%左右的重症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有的时候甚至会危及生命。
在发现孩子手脚长水泡后,更需要密切观察孩子有没有重症表现。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家长该怎么处理?
由于两种疾病的病原体大部分有重叠,出现的症状有相似之处,感染后的处理方式也相同。
1放轻松,但也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状态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且都是自限性疾病,一般发病后5~7天可自愈,只要对症治疗就可以了。
但是也一定不能掉以轻心。极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重症手足口病进展迅速,且后果严重,所以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家长要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
2居家观察,避免传染给他人
如果孩子症状较轻,无须住院治疗,那么感染期间要暂时居家观察,直至所有疱疹都变干方能回园上课,一般需要1~2周时间。
为什么要隔离这么长时间?因为小孩发病后,就可通过咽部分泌物和粪便排出病毒,其中粪便病毒排毒时间可长达4~8周,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居家观察的目的是阻断传播,居家期间应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免传染给他人。
3注意卫生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听起来好像是小孩子才得的病,但实际上成人也可感染肠道病毒。
成人感染后通常不会发病(隐性感染)或者只出现较轻的症状,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约为100:1。虽然没有症状,但是成人会把病毒传染给孩子,成为传播的桥梁。
4一旦发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持续高热不退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呼吸、心率增快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高血压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高血糖
平时要怎么预防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1勤洗手
教育、指导孩子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孩子洗手。
2少去人流多的地方
流行期间不宜带小朋友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3讲卫生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
4注意饮食卫生
儿童使用的餐具及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小朋友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5打疫苗
EV71疫苗可以预防重症手足口病,6个月到5岁的婴幼儿可以接种。
整理/珠江时报记者刘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