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水发布“燕归倡议”,在大洲村挂牌成立“里水青少年乡创实践基地”
万千青燕“回巢”反哺桑梓促

■村民在燕归田园插秧。

■大洲村路面整洁,人居环境优美。

■大洲村史展示板坐落在村道。

■青年代表漫步在大洲村乡野小道。

■青年代表参观大洲村乡村记忆馆。
为发动广大青年参与乡创共建活动,加深青年对乡村振兴的理解,提升大家参与里水乡村运营的热情,4月30日,“燕归水乡青创田园”里水共青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纪念五四运动102周年主题团日活动在里水镇大洲村举行。
当天,里水镇发布“燕归倡议”,挂牌成立“里水青少年乡创实践基地”,鼓励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共促里水乡村振兴。参与本次活动的青年主要由村(社区)团组织代表、机关青年代表、学校青年代表、“两新”团组织代表、青商会员代表等组成。
青年共游“燕子村”感受乡村振兴成果
活动开始,一众里水青年代表参观了大洲乡村记忆馆和燕归田园。在大洲村燕归田园,绿油油的农田一望无垠,青年代表们穿梭在田野间、乡道里,尽享自然悠闲时光。燕归田园是里水镇重要的蔬菜种植区域,主要种植油麦菜、西洋菜等特色作物。
今年大洲村民不仅种植蔬菜,还忙起了春耕插秧。“以前只在电视和书籍上看过插秧,亲眼见到还是第一次。”看到村民翻土、插秧,不少青年表示,很期待这片稻田早日成熟,以后一同来“打卡”大片稻田。“我们村长期以来都是种稻米的,但后来经济价值不如蔬菜和苗木,所以有整整20年没有种田了。”大洲村村长余松养说。
在如今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乡村里种田插秧可能会有创新转型发展的契机。“待稻田成熟以后,这里将会成为里水新晋的‘打卡点’。”里水镇党委委员、团委书记刘夏远表示,通过打造自然观光景观,引入新型文旅业态,将会带动大洲村的经济发展。他还鼓励广大里水青年积极投身于文旅业态运营就业创业中,为里水镇乡村振兴注入新血液。
“第一次来大洲村,发现村民都很热情,村里环境也很整洁,可为金溪社区整治人居环境提供借鉴。”对于大洲村,金溪社区党委委员、团委书记郑家倩深有感触,她表示,金溪社区将坚持在党建引领下,结合里水镇发展规划,深入挖掘社区文化、历史和发展方向,发动居民参与社区发展。
发布“燕归倡议”成立乡创实践基地
在大洲村的粮仓博物馆,青年代表们参观了一系列与粮食、农具有关的展品。大洲村及其周边村落是里水人过去的“米仓”。在里水河东段的两岸,曾是一片片稻海,所种植的稻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里水人。借此背景,里水镇在大洲村乡创中心挂牌成立“里水青少年乡创实践基地”,期待青年不忘初心、心系家乡,成为有志向、有乡愁的“有米青年”。
里水大洲村,又名“燕子村”,每年春夏时节的傍晚时分,成千上万只燕子就会飞临大洲村的十五巷,在晚霞的映衬之下,漫天飞舞十分壮观。燕子是传统的喜鸟,特别恋家,喜欢在自然环境好、烟火味浓的地方栖居。燕子归巢,寓意游子荣归、振兴桑梓。
里水镇在“燕子村”发布“燕归倡议”具有特别意义。“燕归倡议”可以简单理解为“1234策略”,具体包括一座基地、两个目标、三大步走、四项扶持。“一座基地”指里水青少年乡创实践基地;“两个目标”包括,将里水打造成为广佛制造业人才集聚高地以及乡建力量集聚洼地;“三大步走”指从思想上回归乡村,身体力行入村乡建,成为城乡创业人才;“四大保障”指场地、资金、居住和实习券的保障。
活动当天还进行了大洲青年村乡创共建的启动仪式,多方代表共同开启大洲青年村的建设序幕。大洲青年村乡创共建也是去年里水发布的“新乡贤培养计划”的延伸,标志着里水新乡贤的培养从培训阶段,迈入实践阶段。
作为青年代表,沙涌社区两委干部冯棣燊认为,此次活动为吸引青年人才回巢发展提供经验,“我们社区将会积极树立青年的家国情怀,发动青年加入家乡建设,打造美丽沙涌。”
鼓励青年扎根本土使命担当乡村振兴
大洲村位于里水镇中部,虽然距里水中心城区仅2公里,却是一座小河环绕,农田包裹的宁静小村庄。该村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村,过去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蔬菜。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以种植蔬菜、养殖家鱼及家禽为主。大洲村是本地人口中的地地道道“纯农村”。
就是这样一座纯农村,近年来积极参与里水的公园化战略、乡村振兴连片示范改造,人居环境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这里已经成为里水城区的“后花园”。大洲青年村的共建,以乡创中心、乡村记忆馆、燕归田园等特色空间、载体为依托,引入专业运营团队进行乡建运营探索。从恢复乡村传统农业生产、特色农产品文创延伸等方面入手,将大洲村建设成为年轻人喜欢的生活、生产新场景。
活动当天,南海区讲师团讲师叶永恒以《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为题进行授课,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鼓励里水青年在党史学习中增强使命担当,凝聚青年力量,做新征程上的奋斗者,树立家国情怀,为国为家作出杰出贡献。
刘夏远表示,围绕“十四五”时期,里水镇提出的“梦里水乡湾区名镇”发展定位,里水青年应该拥有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里水镇人才储备提供中坚力量;应该拥有科学的方法,找准自我发展切入口,以正确合理的做事方法促进自我成长;应该拥有世界的眼光,以学习的知识和培养的思维指引里水镇乡村振兴工作;应该拥有家国的情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成长融入到祖国发展中。
青年说
里水中学生物教师黄绮珊:带学生深入田野探寻乡村振兴足迹
在里水中学担任教学工作的我倍感幸福,因为这里不仅是一所学校,还是梦里水乡景区的一个重要节点。夜晚,我会与朋友、同事游览“网红”情浓桥,眺望不远处的里水中学,华灯初上,让我不禁感叹:美丽乡村,不过如此。
作为一名里水“新青年”,我总是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想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寓学于乐,从而推动教学从重知识到重实践的转变。游历大洲村后,作为生物老师的我更是萌生了一个带学生到这里研学的想法,希望学生可以在田野间亲身体验农业产业,亲近大自然,探寻里水镇乡村振兴的足迹。
大石社区支部副书记黄桂瑶:这里是我的根有责任为家乡出力
从两年前开始,大石社区团支部就对村里的优秀初中、高中毕业生派发奖学金,动员他们在暑假对参加夏令营的小朋友进行义教。夏令营课程不局限在常规学校科目课程中,还可以兴趣课堂为主,包括魔术、手工、歌舞等。
这个较为创新的举措得到了学生们的支持。每次暑假前夕,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热情高涨,主动询问我们什么时候开展义教活动,希望继续参加;主动协助我们完成大大小小的团委活动……
在大石社区,有较多本地青年选择外出务工,这让大石社区缺乏活力,更为留守在家的长者带来诸多不便。而组织优秀学生参加义教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所长,为村里注入新能量,促进青年“回巢”家乡,助力乡村振兴。
这帮活力青年总会让我想起7年前的自己。那一年,我放弃了第一份工作,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大石社区工作。这里是我的根,这里的人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人。每当村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总是能帮则帮。作为一名青年,我有责任、有义务为家乡出一份力,带动乡村的发展。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邓施恩通讯员李婉瑜朱嘉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