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聚力量 平凡岗位写华章
里水2人获佛山市劳动模范称号,1个集体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

▲广东汇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研发中心。

▲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光远(中)。

▲佛山市启新模具有限公司事业部经理张详。
里水2人获佛山市劳动模范称号,1个集体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
工匠精神聚力量 平凡岗位写华章
“人间最美劳者心,不负春光于时行。”近年来,里水镇各行各业涌现了一批先进劳动模范人物,他们立足岗位,靠着继承和创新,凭着专注和坚守,在各自领域追求着工作的极致,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精彩的人生。
2021年全国、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和五一劳动奖状评选结果,及2021年佛山市劳动模范、先进劳动者和先进集体名单均已公布。里水分别有2人、1个集体获表彰,分别是广东省汇泰龙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研发中心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光远、佛山市启新模具有限公司模具事业部经理张详获评佛山市劳动模范称号。
汇泰龙智能研发中心:
凝聚匠心智慧获多项国家专利
从只有几个人的小团队,发展到今天50人规模的研发中心,广东汇泰龙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研发中心(以下简称汇泰龙研发中心)成为同行业内规模最大、研发能力最强的研发部。用汇泰龙研发中心的话来说,就是“产品离不开技术,技术离不开科研,科研离不开人才。”
该研发中心50名工程师平均年龄29岁,是一支充满活力、有创意、热情、积极向上的团队。也正因汇泰龙研发中心赋有的“年轻、干劲”,工程师们通过不断学习、创新、研发、设计,共产出百余项新产品。
“出色的团队合作,不仅获得了公司领导的认可,在社会上也是备受赞誉。”汇泰龙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汇泰龙研发中心以互促互进的团队素质、娴熟专业的智造技能、精益求精的工匠技艺,获取了“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技术中心”“家居五金技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社会团体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老锁匠”,汇泰龙始终坚持着“匠心制造,永恒品质,让安全更安全”的质量方针。基于制(智)造、品质、安全出发,汇泰龙研发中心研发出一系列人脸识别锁,全自动的智能锁以及一键极速开锁的指纹锁。
万事开头难,每一次产品的研发,对于汇泰龙研发中心的成员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在研发过程中,他们也曾遇到“设计空白期”,也遭遇过无数次的设计瓶颈。为了帮助团队打开设计思路,汇泰龙研发中心决定以“大胆想、大胆说、大胆造”的头脑风暴形式,让设计团队及相关工程师,在会议中进行想法碰撞,并将可行性高的想法一一记录下来。
随后,汇泰龙研发中心的成员们各司其职,通过专业技能、二次创新、反复试验、手板模拟等,不断在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反复,解决掉一次又一次的难点,让团队的设计想法逐渐付诸现实。
“产品研制成功,别人可能就去庆功了,但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一步最重要的‘工序’未完成。”汇泰龙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产品成功研制上市后,汇泰龙研发中心还会组织每一位工程师,“复盘”整个研发过程,将每一次研发都作为案例学习,让大家通过事后交流,进一步提升团队的研发能力。
“不骄傲不气馁,我们始终致力发展成为一个设计能力强、团结奋进、流程规范的优秀团队。”他介绍,汇泰龙研发中心每一位工程师,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对于产品工艺,不容得一点马虎,大家经常不计较个人得失,加班加点努力钻研。正因有这支素质高、能动性强的技术团队作为左膀右臂,汇泰龙至今获国家专利共有500多项,其中含300多项发明专利,20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荣获了“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技术中心”、“家居五金技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李光远:
自主技术攻关关键部件南海造
2007年,43岁的李光远与合作伙伴创办了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从锁紧装置、海洋石油自升式钻井平台到海上风电安装运维平台,他带领团队多次攻破技术难题,打破国外垄断。“出来这些年,都是一帮兄弟在拼,我们就是想做好它!”谈到创业,李光远说。
2001年,李光远已是中船集团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机械分厂厂长,工作稳定、待遇不错,然而将到不惑之年的他,却突然做了一个让大家感到意外的决定——与志同道合的几个伙伴一起“下海”。
“我们都是技术出身,都想做出一番事业!”李光远说,创业团队成员不仅拥有行业技术,还能整合资源,让不同的技术优势强强联合。李光远带着团队,在2007年拿到了来自中海油的第一笔订单——研发生产海上平台锁紧装置。
之后,自升式钻井平台升降、锁紧系统、悬臂梁滑移系统、环梁提升装置升降系统等陆续研发成功,其中海洋石油自升式钻井平台升降系统打破国外垄断,获评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是佛山时隔10年后再次拿到一等奖。
升降系统是整套平台最关键的部件之一。李光远带着团队投入了2000多万元,花了一年半时间研发。为了让系统所需的齿轮达到符合的特性,团队专门找到世界最好的钢厂炼钢,一批又一批拿去磨成齿轮,进行极限的破坏性试验,齿轮崩坏了就要研究问题,并重新去炼,整个项目损耗在硬件上的费用就达1000多万元。
“所有的技术、设备都是这样一次又一次试错,从无数次失败走过来的。”最终,国内最先进的升降系统被李光远团队打造出来,之前这类系统都被国外垄断。
李光远说,科研已经成为精铟海工和他血液里的一部分,技术人员占了公司相当比例,每年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巨大。作为主要发明人,他取得海工高端装备领域的授权发明专利共64项,实用新型专利40项。
2017年,李光远被授予首批“南海·大城工匠”荣誉称号,于2018年成立了“大匠工作室”。“这里就是我们海工行业的研究院,研究最先进的技术。”李光远说,他带着工作室研发建造了第二代风电安装平台——自航自升式智能高效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海龙兴业号”),前年4月已交付使用。
“投用两年了,没有出现过一次因故障而导致的罚款!”在海龙兴业号模型跟前,李光远介绍了这个产品的最大优势,每一个设计、每一个数据,如数家珍。这是中国首座采用桁架式桩腿的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最大深水作业、最大吊重、抗风抗海流强的风电安装平台,以及少数适合在广东海域作业的风电安装平台之一,为国内海工企业节省了30%的采购成本,极大地推动了广东省风电行业和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
张详:
16年初心不变
用坚守诠释匠心
坚守模具行业16年,张详始终坚信:一个人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得到成长。
谈到学徒过往,张详的眼神里透露着一份坚定。“凡事都不会一蹴而就,谁都有从学徒学习,到学有所成而为师的过程。”张详觉得,“实干”二字,贯穿着他踏足模具行业的前半程。
喜欢摆弄机械的张详,一直对器械零件有着特别的兴趣。2005年,经过他人引荐,张详来到了一家模具厂当起了学徒。厂间里叮当作响的机械设备,让他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但这股热情,很快就给现实“浇灭”了。原来,当时模具行业正值朝阳,很多师父们为了保有一席之地,只会授予学徒们一些基本要领,不会对关键步骤精细解读。长期下来,包括张详在内,很多学徒对模具制造的核心要领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也让他们感到泄气。
“当时配合师父做模时,状态低迷导致犯了错误,也顺理成章挨了一顿骂。”张详说,这一骂仿佛醍醐灌顶,让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在他心里“燃”了起来。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张详利用下班、放假等空余时间,一头扎进车间,结合师父传授的理论,对着成品的模具边研究边“仿制”。久而久之,刻苦钻研成为了他骨子里的一部分,技艺日趋成熟,也让他成为了一名模具师傅。
2014年张详加入佛山市启新模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新)任模具事业部经理后,在车间里,总能看见他奔走指导的身影,这也让启新品质投诉同比前期下降50%,内部生产损失金同比下降超过20万/年。
品质上去了,客户自然多了,但要交得上单、交上好单,就必须提高效率,善于“巧干”。对此,张详提出了快速“装夹”落地的方法,以“上机”就做的方式,使工序节省“校表”、“分中”时间,让压铸加工效率同步提升20%以上,帮助车间高效、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
若客户要求较高,模具设计更改次数多,来回运输导致运费上涨,该如何节约成本?“产品即是人品,客户有需求决不能马虎。”张详说,遇到这类情况,更考验团队的“精干”。每次,他都会带着设计、技术、维修等人员,驱车前往实地了解客户想法,直至解决问题才启程返回。“试过最长的一次,前前后后住了30多天,也正因我们的态度,让很多客户觉得值得信赖。”
“学习不止,敢于突破,这是我接下来的目标。”张详说,他正逐步打造一支年轻、有想法的启新模具压铸团队,将他们作为“技术接班人”培养,尝试突破国内压铸模具年度最高产值8000万大关。在继续深耕钻研模具制造的同时,张详还正在管理方面下苦功。“既要当好一名模具制造者,也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团队和公司才会向前再跨一大步。”
文/珠江时报记者欧林菊刘伟鹏通讯员关泳宜图/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