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1年03月09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01版:梦里水乡

    • 750亿加速推进村改 拓出发展新空间
    • 里水妇女 免费体检
    • 铿锵玫瑰 绽放基层
    • 全力以“复” 加速“犇”跑

    第02版:一周时政

    • 绿欣中学预计7月动工
    • 查找监管漏洞确保消防安全
    •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 p29

    第03版:重点关注

    • 政企全力以“复”生产逐渐“升温”

    第04版:特别策划

    • 铿锵玫瑰 基层绽放

    第05版:社区视窗

    • 志愿服务进公园 义诊活动暖人心
    • 小狗街头奄奄一息 幸好遇到有爱的里水人
    • 挥洒汗水 种下希望

    第06版:里水影像

    • 贤僚 桃源美村见幸福

    第07版:上善教育

    • 花开校园满目春

    第08版:生活+

    • 里水妇女可免费体检、专科筛查
    • 这些人可获 3000元补贴
    • 3名男子聚餐 酒驾醉驾被查处
    • 再婚家庭子女 姓氏能否更改
  • 数字报首页

04:特别策划

铿锵玫瑰 基层绽放

位里水基层妇女干部的巾帼故事3

2021年03月09日

▲易燕飞(左)入户慰问老人。

▲易燕飞(右)链接资源销售年花。

看到村民们养护下盛开的三角梅,陈文感到十分开心。

▲陈文以PPT的形式,为街坊分享养护种花的技巧。

▲梁玉勤(中)与甘蕉社区妇女执委开展座谈会。

▲梁玉勤(左)认真聆听社区居民心声。

俗语有云,妇女能顶半边天。在里水各村(社区),在基层建设的队伍里,总能看到一位位妇女奔走的身影。村民遇到难事,她们事必躬亲、尽心尽力;推动社区治理工作,她们细心巧干、不遗余力;调动村民积极性,她们迎难而上、亲为实干……在她们看来,给予本身即是欢乐。

铿锵玫瑰,不让须眉。下面一起来认识3位里水基层妇女干部的巾帼故事。

大步社区“两委”干部、妇联主席易燕飞:

扎根基层20年以“五条工作法”推动社区治理

在里水镇大步社区疫情防控、花化工程、志愿服务等工作中,总能看到易燕飞的身影。作为社区的“两委”干部、妇联主席,她事必躬亲、尽心尽力。

易燕飞获得佛山市妇联系统优秀妇女工作者、佛山市工会女职工工作先进工作者、南海区工会优秀女工工作者、里水镇最美巾帼抗疫者等称号,这些认可的背后,是她近20年扎根基层工作的心得体会:“虚心学习、精心思考、用心服务、尽心工作、细心管理”五条工作法。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容的是基层工作的不容易。作为分管妇女、计生等工作的基层干部,这份压力与责任尤为突出。

2002年,易燕飞从企业到居委会工作,对基层工作不熟悉,常常遇到困难。特别是计生工作,政策性强、考核任务重,让她晚上经常焦虑到失眠。在经过一段时间心理调整后,她意识到工作要掌握方法,于是虚心向前辈、同行请教,认真学习,精心思考,后来工作愈发得心应手,她也在基层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

“没有成立志愿服务队前,单靠居委会几个人去筹备活动、执行活动,单打独斗效果不明显,居民不买账。”在志愿服务方面,2018年9月,易燕飞筹建了大步社区志愿服务队,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对服务队成员进行培训,夯实群众基础。经过几年的培训与运营,该队伍取得了一定成绩,居民对社区党委的向心力、凝聚力得到增强。

如今,志愿服务队在册成员157人,骨干成员21人,超过九成是女性,成为了社区治理的有效助力,通过组织参加志愿服务、入户慰问、活动执行等,着重宣传正能量。特别是去年抗疫期间,志愿服务队积极站出来参与,他们的做法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志愿者们也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面对大步社区新乡贤文化促进会协同社区党委捐赠的40000多双袜子、8000余只口罩以及手套、饮用水物资,易燕飞带领女党员、妇联执委、妇委等巾帼志愿者,挨家挨户给居民送口罩、送物资,宣传防疫知识,叮嘱村民做好自我防护。让该促进会以及党委的关心关怀送到社区的每一户中,不仅紧紧凝聚了企业力量服务社区,还让居民、企业、社区紧紧凝聚在了一起。

这也让易燕飞意识到,规范制度,让居民参与自治,既可丰富他们生活,又可凝聚居民力量,实现个人价值,突显党建力量。

“志愿者都是大步普通居民,我们日常工作中凝聚她们,赋予她们职责,只要有人带头,就可以带动更多居民来参与社区自治,感受到党委温暖,让居民认可社区工作。”易燕飞说。

甘蕉社区干部梁玉勤:

抓牢“小”群体推动大治理

在甘蕉社区土生土长的梁玉勤,总是事事亲力亲为,情系群众。“老一辈的街坊看着我长大,我现在作为社区干部,更要尽职尽责,问心无愧。”梁玉勤说,甘蕉社区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多地交叉处,附近有汽车客运站,社区内有3所学校、3所幼儿园以及4个物业小区,

流动人口密集,这让社区交通安全问题尤为突

出。

据了解,上街篮球场曾是旗峰小学校车上落点,但由于此处空间面积有限,导致校车难以转弯掉头,且校车视线盲区也给儿童安全带来一定隐患。为解决社区存在的儿童安全问题,2018年,甘蕉社区联合里水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里水派出所、里水镇妇女联合会、旗峰小学以及社会组织机构,成立“关注儿童安全联盟会”,梁玉勤主动协调学校、派出所、关工委等部门进行商讨。

“每年我们都会定

期开展儿童安全座谈会,联合‘关注儿童安全联盟会’成员单位,解决当前存在的儿童安全问题。”梁玉勤说,经过多方协商,上街篮球场校车上落点最终被取消,并在其他合适地方新建上落点,有效避免了儿童安全事故的发生。

除了解决实际问题,甘蕉社区还会开展一系列亲子家庭交通安全主题活动,如走访调研、模拟情景剧、趣味运动会、做手抄报等。“青少年是家庭中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对家庭成员影响很深。”为了增强社区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梁玉勤创新性地提出“青少年—家庭—社区”的宣传链条概念,引导青少年成为“传话筒”,让青少年主动担起交通宣传员的角色,向家人普及交通安全知识,从而逐渐覆盖整个社区。

“在青少年的带动下,家长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变高,对交通安全也更为重视。”梁玉勤说,鼓励亲子家庭参与安全主题系列活动,不仅能在社区营造良好家风氛围,也能通过青少年的“小”力量,推动社区治理的“大”目标。

瑶头村“两委”干部、妇联副主席陈文:

90后研究生扎根基层创新形式调动村民积极性

一份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一身精钻细研的农学植物学本领,一个偏远的乡村……这些要素,组成了陈文深耕基层的故事。来自江西的陈文,在华农攻读植物学专业时多次跟导师到珠三角地区农村调研,农村里的优美生态、祥和生活让她感到既美好,又好像缺了什么。

2017年,她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通过考核成为里水瑶头村的一名非户籍“两委”干部、妇联副主席,从此,她在这里逐渐填补着那份“短缺”——发挥专业优势带动村民一起改善农村环境,创新活动形式凝聚干群,让这个越来越靓的乡村更有人情味,为乡村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与理论不同,扎根基层,发动基层,建设基层,这些一定要做好群众工作。陈文明白这一点。“不仅要会看,还要多听,多与村民沟通,多了解他们的需求,才会更好地融入他们。”刚到岗位,很多同事还未与她相互深入认识,村民就早已对她的走访津津乐道。

初来乍到的陈文,为了更直接地了解村民的需求,让村民认识、认得她这位“新人”,她给自己定下计划,每日提前安排好工作,并抽空到村里走访。她经常拉着本地同事充当翻译,也正是这股热情,让大家在谈笑间接纳了她的实干。

每逢节日,村里都会组织各类形式多样的惠民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自陈文来到瑶头村以来,村民自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当问起陈文有何妙招,她道出了二字:创新。

“活动新颖多样化,村民觉得好玩,自然会有期待感。”陈文说,每年举办的活动如果太单一,会难以引起村民的兴趣,围绕活动主题,从其中进行微创新,令村民感到新颖,参与积极性自然就上来了。

为使节目创新更“合口味”,陈文会在活动构思时造访不同年龄的村民,面对面地了解她们的兴趣与想法,据此开办如瑜伽培训、亲子游戏、儿童晚会等活动,迎村民所向,化想法为现实,让不同年龄段的村民都能在活动时获得参与感。

与村民接触多了,陈文发现了一个规律:任何一件事,只要经过村里老人的口口相传,都会变成人尽皆知,起到以“1”带“N”的推动作用。之后,陈文以幸福院为实践阵地,以里水镇“花化里水”工程为契机,充分发挥这一宣传纽带作用,加快提升村里的人居环境。

时常到幸福院“报到”的陈文,会经常在聊天时与村民分享一些果蔬、花卉的种植技巧,激发起了很多村民的种植欲。一段时间后,她带着一些花苗到幸福院,与那里的妇女、村民一起种起“小花园”,并趁此机会将幸福院设为村里开展花化工作的试点,鼓励村民成立幸福院花卉种植小分队,让大家自主管理“小花园”,村民参与美化家园的积极性日渐上来了,让她感觉为村民办了一件实事。

如今,陈文逐步接手了更多村务,虽然和村民交流养花种植技巧的时间少了,但她一点也不担心,因为在村民的传播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到幸福院花卉种植小分队中,彼此间互相分享种植护花的小技巧。

“要有真才实干,让村民们看到有信心,他们愿意相信你,工作就能逐渐开展起来。”陈文说,在村民、妇女志愿者们的通力合作下,瑶北的花化点已变成了村民茶余饭后时常提起的“舒适地”。接下来,陈文将打造更多的花化示范点,鼓励村民成为人居环境建设的“主导者”,携手美化大家园。

文/珠江时报记者陈志健邓施恩刘伟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