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咔嚓”声 温暖一座城
里水这家理发店8年来坚持为街坊义剪,传递温暖与真情
“头发给您理好了,记得穿上衣服再出门。”伴随着一阵阵吹风机声,阿鹏招呼完客人,抬头看了看挂钟,急急忙忙地回到员工室更换外衣。刚结束一天忙碌工作的他,快速地整理好仪容,提起理发工具箱,出发为街坊义剪。
一把剪刀、一份热爱、一颗真心,坚持八年,只为传递暖意。在里水的顶尖美发连锁(下称“顶尖”)里,有一群像阿鹏一样热心、有爱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数都是里水的新市民,却拥有着多个村(社区)的“家人们”。原来,“顶尖”一直坚持为老人们义剪,至今已有8年了。“锋仔!”“小琪!”……每次看到义剪队伍的到来,街坊们就像看到好久不见的亲人一样,亲切地呼喊他们的名字。
偶然机会萌生义剪想法
2009年,一间名不经传的发艺小店在里水和顺的万福城广场开张,这也是阿鹏随老板毛政洪在里水创业生活的开始。“创业,肯定是充满艰难的。”阿鹏回忆,创业初期,由于知名度较低、顾客不理解等因素,满怀信心的他们很快就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但他们始终坚持着。尽管初期业绩不太理想,但遇到年纪偏大的街坊,他们还是会选择低价甚至免单服务,这也让他们在附近建立了一些口碑。
“毕竟是初来乍到,只能想方设法地努力提升自己的品牌。”虽然暂时收获了一批“粉丝”,但毛政洪和阿鹏始终明白,出类拔萃的技艺才能使发艺店立稳脚跟。因此,每逢店铺打烊后,店内仍传出阵阵咔嚓咔嚓声,原来,在毛政洪和阿鹏的组织下,大部分员工会选择留店练习提升技艺。对顾客的热心、对事业的热爱,让“顶尖”逐渐得到顾客的青睐。
经过三年的经营,“顶尖”逐渐上了轨道,在2012年开设第二间分店。而毛政洪也逐渐从发型师变为管理者,也正因如此,让毛政洪有更多时间参与公益活动。一天,一位老人来到店里理发,不经意间说的一句“出行不便,难以理发”,让毛政洪萌生了义剪的想法。
一次偶然机会下,一名社工联系上了毛政洪,让他的义剪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于是,第一批“顶尖”义剪队伍正式成立,毛政洪和阿鹏“披挂上阵”,跟随社工们辗转里水多个村(社区),为老人们义剪。
“听说他们义剪的事,感到很温暖和感动。”采访时,正遇上前来理发的黄小姐,她是“顶尖”的老顾客之一。“‘顶尖’热心有爱,是我一直选择支持他们的原因。支持他们,也是以另一种方式支持了公益,充满正能量。”黄小姐笑着说。
义剪8年收获无数“粉丝”
里水和顺片区北部的村居距离城区较远,加上交通不太方便,理发对于村里老人、小孩来说变成了一件难事。正因为有这样的考虑,毛政洪和阿鹏选择入村入户进行义剪。“参与义剪,意味着私人时间会变少,起初还挺担心义剪队伍的人手问题。”阿鹏说,然而自2012年开展公益义剪以来,义剪队伍的人数一直增加,因此收获了无数“粉丝”,让他感到十分暖心。
在“顶尖”,不论是新老员工,都很乐意加入到义剪队列中。黄福林便是老员工中的一位热心代表,加入“顶尖”大家庭近10年的他,跟随义剪队伍入户之余,下班后也会抽时间到村里为老人剪发、聊天。在他眼里,一位位白发老人,更像是可爱的“大哥哥”“大姐姐”,“每次为老人们理完发,陪他们聊聊天、解解闷,看到独居的他们能笑开花,自己也开心。”
让黄福林至今仍难以忘怀的,是一次在贤僚村开展的义剪活动,“那时刚准备收拾东西返店,看到一位阿姨在队伍旁徘徊,每次都欲言又止。”经了解,原来阿姨的丈夫不幸中风瘫痪,生活只能靠她一人料理,她希望义剪队伍能入户为丈夫理发,但又不好意思开口。尽管一上午的义剪已让黄福林稍感疲倦,但了解情况后的他,还是二话不说提起工具箱跟随阿姨回家。到达后,黄福林先是将阿姨的丈夫抱到凳子上,和阿姨合力为他清洗头发,再剪去早已打上死结的发丝。当黄福林把老人重新抱回床上时,老人用仅仅能动的食指“搭”着他的肩,此时黄福林发现老人眼泛泪光,嘴巴一张一合,正无声地向他道谢。
一把剪刀,对于其他人而言,或许只是简单的一个工具,但在“顶尖”的发型师手里,更像是一台带着温情频率的传声机,剪断的是杂乱无章的愁思,传递的却是人间的温暖与真情。谁又能想到,这普通的“咔嚓”声,却能换来里水村民们最简单的幸福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