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写情长 镜头记发展
第21个记者节,听听《梦里水乡观察》记者们的里水故事
11月8日是全国第21个记者节,新闻是一条注定要长跑的路,作为新闻人,要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别问我们为何孑然一身多年”、“别问我们为何步履匆匆,眉头紧锁”、“别问我们为何刺促不休,长年累月有家不归”。只因,我们是一名记者。
时光荏苒,《珠江时报·梦里水乡观察》与街坊相识快七年了。坚持一周一次的“相见”,为街坊全方位解读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社会民生热点、提供有用有趣的新鲜资讯、不遗余力地传播里水正能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记者们始终奔跑在一线;随后的复工复产,记录了里水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里湖新城规划发布、多个重点项目动工;近日,里水原创舞蹈在2020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类)中喜提金奖……多件重点事件的背后,都有笔耕不辍、广而传播的记者们。
本期《梦里水乡观察》,五位记者从幕后走向台前,用笔触记录了他们在里水的经历,希望能让读者朋友更了解这份报纸的采编队伍,能与他们一起找到在里水生活、工作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用心记录梦想花开
◎《珠江时报》里水全媒体中心副主任欧林菊
记者节来临之际,里水的政媒商大会在岭南农业大观园长屋花房举行,以“乡约里水”为主题,三方共聚一堂体验乡村振兴特色,共谋乡村振兴美好未来。这场盛会,让里水乡村振兴的成果刷屏了朋友圈,把里水乡村振兴的笃定信心传递开来。
在长屋花房里,在如梦如幻的浪漫灯饰、璀璨烟火下,我不禁感慨:十年一梦,我们见证。
长屋花房所在的万顷园艺世界,自2009年正式进驻里水后,便拉开了乡村升级的序幕。随着一个个现代种植大棚拔地而起,曾经一下大雨就被水淹的“万顷洋”被激活了,随之而来的是贤鲁岛的绿道硬底化了、花海连起来了、到访游客数量年年刷新。
还记得《梦里水乡观察》创刊的2013年,我带着读者们骑行到万顷洋,偶遇一片金黄色油菜花,尽管脚下尽是泥巴,大家却是满脸的惊喜。再看看我们的报道,今年喜提华南地区新晋网红景区的贤鲁岛,每当花海绽放,总是游人如织,惊喜与期待被定格在一张张美图上。
是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像他们喜爱的花儿一样,在心底不断生根发芽。自“梦里水乡”品牌这颗种子播下,里水不断探索成长,通过“公园化”战略、“美村计划”、“大市政”、新农村连片示范创建等工程打下根基,以“点-线-面”的乡村振兴战略拉开生长脉络,用“环境共美、产业共融、家园共管、服务共享”城乡融合“四共”理念滋养花开。
我们,一直用心记录着这个梦想花开的过程,希望能与更多的你们一起见证。
里水精神再掀发展波澜
◎《珠江时报》里水全媒体中心首席记者陈志健
这是我过的第七个记者节了,感谢里水蓬勃的发展,感谢热情的里水人民,是你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鲜活故事,纪录不完的百态人生,让我以独特的身份,参与纪录了这个时代的发展。
今年春节前夕,大家还沉浸在过节的愉快氛围中,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大家的工作、生活完全被打乱。大年初一时,我接到采访通知,里水不少企业正在紧急复工复产,其中包括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正在生产配送疫情所需药物。于是,大年初二,我马上赶赴该公司,戴上口罩,穿上防护服,深入车间,采访了企业相关负责人,详细记录了他们复工复产的情况,当天报道在新媒体发布,广泛传播的背后,为大家提供了战胜疫情的信心,我想,这就是记者应该做的事情。
从那天起,我一直跟进抗击疫情报道。2月7日,广东省援助湖北医疗队派遣第三批赴武汉增援队伍,里水籍95后护师陈铭乐随队出征,因为同住麻奢村,所以我对他特别关注。从他出征,在武汉抗击疫情,到后来载誉归来,一篇篇的报道,在我俩深夜长谈时陆续完成,让里水的父老乡亲为有这么一位英雄儿女而自豪。
抗疫持续至今,不仅有陈铭乐,还有人捐资助物,有人做饭送餐,有人奔波排查……我想,这背后有一种里水人存在的精神,那是一种凝心聚力,排除万难的伟大精神。我相信,在里水广佛全域同城、城乡全面融合、村级工业园改造全面推进、产业平台全面发力、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的“五全发力”大潮中,必定能以这种精神为导向,推动发展再掀新波澜。
书写乡情,期待未来
◎《珠江时报》里水全媒体中心记者刘伟鹏
从前,我视记者前辈们为榜样,敬佩他们一直为里水的发展变迁,时刻奔赴在第一线;如今,我成为了记者一员,更深喑“记者”二字之不易。今年记者节,里水邀请媒体朋友前来相聚,也为这群“老朋友们”准备了一份极具水乡魅力的礼物和祝福,更为记者们提供从“记录者”变成“体验者”的机会,一起领略里水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
在前往万顷园艺世界的路上,驾车驶过金溪河,我总是忍不住看向原来和顺大桥的地方。当时,为了能把“桥情记忆”留在纸笔,我深入走访了大桥附近群众,倾听他们与大桥的往事。每当谈起大桥的施建至通车的过程,他们所流露出的幸福喜悦与不舍,始终让我难以忘怀。
大桥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把同心锁,把金溪河两岸群众连在一起。在与大桥告别的当天,金溪河两岸的群众纷纷出门为它送行。轰鸣过后,我向一名迟迟不愿离去的老先生发问:“您是不舍得吗?”“有一点吧,但其实,我更期待它未来的样子。”正如老先生期待未来的和顺大桥那般,里水人也都在期待未来的里水发展得越来越好。
用眼睛观察家乡蜕变
◎《珠江时报》里水全媒体中心记者邓施恩
日常我负责跟进交警部门的新闻,我发现里水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
某个清晨,我接到关于里水摩电整治联合执法队开展执法行动的采访任务后,像往常一样匆匆赶往现场。一路上,好几批交警人员在各个路段设卡查车,对摩电驾驶员进行宣传劝导,让我不禁在心中慨叹:“平安里水”的建设,离不开这群“战士”的无畏风雨和日夜兼程。
里水是我的生长之地,所以即便是群众的点滴进步,也能让我窥探出里水向前迈进的一大步。记得外卖平台刚刚兴起的那些年,外卖小哥在我的印象中,是驾驶电动自行车逆行、闯红灯、飞速穿行在人群中的“马路杀手”。如今,每当说起“外卖小哥”,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外卖小哥头顶上自带“耳朵”的头盔。
近年来,里水把摩电整治纳入政府重点工作,从制度保障、资金人力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探索出里水的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取得明显的整治成效,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平安和谐的社会氛围。我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是里水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见证。作为里水观察者,我将继续观察身边人、观察新事物,为群众展现腾飞里水。
笔尖记录文化润城
◎《珠江时报》里水全媒体中心实习生罗志杰
还记得在一开始报道文化类新闻时,“文化悦民系列活动”、“情系基层文化惠民活动”、“童心百合”才艺大赛、“粤韵绕古祠”、“非遗快闪”等各种品牌活动让我目不暇接,甚至手忙脚乱。郑艳芬、吴非凡、麦玉清、林家宝等名师大咖前来指导、助演更让我接触到各类文化知识,实实在在看到广大市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的景象。
9月11日,我第一次见鲁牛本人。那天跟这位广东家喻户晓的演员做了一个小专访,他对戏剧的热爱与专注,对里水梦时代剧社的感情,让我看到不一样的“牛局长”,也看到如今里水文化事业,像一棵大树,生机勃勃、硕果累累。
在里水这片热土上,因为有一大帮文化人的执着与付出,才孕育出那么多优秀的节目。除了台前演出,还有幕后支援。每场文化活动都会出现的“红马甲”志愿者让我印象深刻,他们穿梭在每个角落,让文化志愿服务成为里水一张闪亮的名片。在上个月的粤韵绕古祠活动中,我也披上“红马甲”,参与文化服务,了解到他们的不易,不禁感叹:“每一场活动的举办,都离不开每一位文化人在幕后的付出。”
如今,里水每年开展各类活动约300场,受惠群众约30万人次,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未来,我将继续用笔尖记录里水文化发展,与更多里水街坊一起见证以文化振兴推动里水乡村振兴的点点滴滴。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欧林菊陈志健邓施恩刘伟鹏实习生罗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