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水推行垃圾分类取得初步成效,年内将建成六大类城乡垃圾的分流处理体系
试点社区超七成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工作人员开着垃圾收运车走街串巷宣传、督导垃圾分类。(资料图片)

■志愿者向老人普及分类小知识。
8月20日晚,一场热闹好
玩的垃圾分类欢乐嘉年华晚会在赤山村
举行,村民参与热情高涨,齐齐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如今走在里水街头可见,街道旁的垃圾桶不断更新迭代,不少群众将大小不一的垃圾袋整齐摆放在屋前,以往在角落“无人问津”的垃圾堆也消失不见……这些正是里水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成果。
2017年末,南海区试点推行生活垃圾源头细分工作,截至目前,里水垃圾分类试点有41个。自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以来,里水居民的支持度和参与度日益提升,其中新兴社区试点区域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超七成。里水将在2020年底前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农资及农业生产废弃物及医疗垃圾六大类城乡垃圾的分流处理体系,确保各大类垃圾能有效
分类收运处理,夯实里水乡村振兴
基础。
举措
组建志愿服务队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嘉年华晚会吸引不少赤山村民踊跃参与。当晚,赤山篮球场、赤山人民会场外排起一条条“长龙”,不论男女老少,面对垃圾分类小游戏中出现的“种种难题”,他们都非常淡定,回答得快而准。村民们纷纷表示,本次活动让他们获益匪浅,不仅游戏有趣、好玩,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也干货满满,“我们将继续通过实际行动支持垃圾分类,为美化村居环境出力!”
据了解,赤山村作为里水首批“农村四分法分类试点”之一,目前已为每家每户配置一个分类垃圾桶。此外,赤山村也探索推行“1+2+3+4”分类模式,即成立“1”个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业指导队、志愿服务队“2”支垃圾分类队伍;实行区指导、镇支持、村实施的“3”方推进联动;搭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及其他垃圾的“4”分类链条。同时,赤山党员和巾帼志愿者组成了一支入户宣传队伍,为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让村民逐渐了解分类、认同分类、做好分类,营造全村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不论晴天还是雨天,在赤山村的巷道里,“黄马甲”们总会带着满满的热情和亲切的笑容敲响各家各户的大门。这支由22名赤山党员、11名巾帼志愿者组成的垃圾分类宣传队总是提前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并带头做好垃圾分类,起到榜样作用,再入户开展垃圾分类宣传。
“垃圾分类对我们村民而言肯定是好事!”赤山村民李用珍说,每天见到党员和志愿者们顶着烈日入户宣传,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默默下定决心要支持垃圾分类工作。
目标
以点带面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实际上,垃圾分类“持久战”早在里水打响。从2017年12月起,里水选取住宅小区22个、学校及幼儿园共17所,合计共39个单位作为采用“三分类”(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的垃圾分类试点,同时在新兴社区试点推行“四分类”垃圾分类模式(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及其他垃圾)。
“以垃圾末端处理为抓手,以创新思维继续推进垃圾分类。”里水镇市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今年里水的垃圾分类工作将继续深入推进和不断扩面,同时计划引入智能分类回收箱,让垃圾分类更加智能化。
当前,里水已发布《里水镇城乡垃圾大类分流减量工作“1+6”实施方案(2020-2021年)(草案)》,2020年底前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农资及农业生产废弃物及医疗垃圾六大类城乡垃圾的分流处理体系,禁止各大类垃圾混入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确保各大类垃圾得到有效分类收运处理。
同时,里水将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各类示范点四分类创建,把居民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类,年内将对12条乡村振兴示范村分批完成创建“农村四分法分类试点”,目前赤山、河村、流潮、宏岗、贤僚、鲁岗已作为第一批试点实行垃圾分类工作。至2021年,里水将继续实施第二批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居(即里水、新联、北沙、金利、小布、汤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创建工作,并以示范点创建为基础,逐步将垃圾分类好的做法和模式推广至全镇,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此外,里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公办学校今年已启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年底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也将逐步扩大到镇内其他公共机构,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案例
新兴社区超七成居民
参与垃圾分类
中午时分,在新兴城区居民区总能看到垃圾分类收集车的“身影”。垃圾分类车一到,居民陈伯就如往常一样,拿着几袋垃圾出门投放。厨余、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他都能准确分类并投放到垃圾桶里。
记者在街道拐角处看到,绿色、蓝色、灰色和红色等四个垃圾桶整齐地摆放在误时投放点。“错过分类收集时间的居民,可以把分类好的垃圾拿到误时垃圾投放点进行分类投放。”新兴社区垃圾分类督导现场主管彭明明说,通过垃圾分类,新兴社区实现了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回收利用,近半垃圾得到了循环再生利用或无害化处理。
陈伯说,以前他没有分类意识,认为垃圾只要扔进垃圾桶就好了,反正有人收集处理。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后,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派发宣传单,邀请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晚会,向大家普及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好处。久而久之,陈伯开始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便开始主动参与其中。
彭明明介绍,新兴社区采取“定时上门收集+误时定点投放+专人专车专线”投放模式。社区内规划了3条收集清运线路,每条线路配置两辆垃圾分类收集车,车上设置了可装不同类别垃圾的垃圾桶,可对各类垃圾实行分开收集运输。
里水镇市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试点工作成效明显,新兴社区试点居民区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70%,减量率约40%。市民分类意识在不断提升,垃圾量明显减少。
特写
七旬老党员身体力行
宣传垃圾分类
每天中午12:30,一位精神爽朗的阿伯都会与两辆分类垃圾车准时“会面”,响亮的喇叭声、每家每户的开门声,为新兴社区侯王庙的巷子增添活力。
这位被街坊称为“传奇”的阿伯叫黄祺胜,是一名70多岁的老党员,每天中午、晚上,他都会和垃圾收运工人一起穿过巷子,来到街坊家门前,等街坊把分好类的垃圾拿出来,他们再投放到巷子口的垃圾车上……一年365天,在巷子里总能看到他与车同行的背影。“我不是什么‘传奇’,我只是一名党员。”黄伯轻描淡写地说,自2017年底开始,他作为一名志愿者,每天督促街坊将垃圾进行分类,并定时定点扔垃圾,旨在让街坊们的居住环境变得干净漂亮。
新兴社区党委书记刘绍涛说,新兴社区作为里水首个垃圾分类试点社区,从刚开始对480户居民的入户排查、逐户宣传,再到督导落实,离不开党员服务队和志愿者们的付出,他们积极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逐渐带动一批热心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中,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很多时候,见到黄伯或冒着大雨,或顶着烈日满头大汗,街坊们都十分感动。而对于黄伯的女儿黄婉君来说,她早已习惯了父亲的“早出晚归”,“爸爸比我们还忙,每次叫他去吃饭都说要赶着去开展垃圾分类。”
今年以来,黄伯只与两个女儿一起吃过一顿中午饭。“我记得那次是6月初,他还跟我请假呢。”彭明明说,黄伯对垃圾分类很上心,由于每天两次定时收运时间刚好就是午饭、晚饭时间,这两年多来他放弃了与家人一起吃饭的机会,全心全意为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工作贡献力量。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陈志健见习记者刘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