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容 守艺四十五载 匠心传承藤编

■何丽容在办公室编织。

■何丽容在车间指导工人编织。

■展览馆一角。

“织了几十年,放不下了!”记者走进市级非遗传承人何丽容的办公室,入眼可见散落堆放的藤料和整齐摆放的藤编工艺品,何丽容正拿着藤条,专心编织着一个收纳筐。这是她用来教学的道具,也是用来传播里水藤编的“里水手信”。
从12岁入行做学徒,到企业老板,再到藤编传承人,45年间何丽容亲历了藤编行业的风风雨雨,但她从没想过放弃手上的那条藤。
守业
与藤结缘,让里水藤编生生不息
何丽容是佛山市南海区裕达家具有限公司(简称“裕达家具”)总经理,她总是感慨,当年的一条藤,改变了她的人生。今年57岁的她,已与藤结缘45年。讲起与藤的缘分,要追溯到她的童年。
当小伙伴们还在街头巷尾玩耍的时候,七八岁的何丽容已整天混在大人堆里,看大人如何做藤。12岁小学毕业,她进入大冲藤厂,成了钟莲好师傅的徒弟。
“因为小时候经常看别人编藤,所以我很快上手。”在师傅的教导下,何丽容天天苦练“内功”。藤条需要保持湿润,藤编者的手必须长期与水接触,在寒冬腊月也不例外。指头开裂了就用胶布缠着,最后十指缠满了胶布,何丽容仍埋头苦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年,她的水平已达到了当时三级工人的水平,甚至可以和师傅一起创作产品,何丽容终于推开了藤编世界的大门。
改革开放后,藤编个体户和私企冲击着集体企业,何丽容的老东家东南藤厂1983年开始减产。1987年何丽容与人合伙在盐步开了一间小藤厂,做来料加工,专为私企做出口订单。
那一年,是私人藤厂最辉煌的时期,当时藤编产品开始在国内受到追捧,仅里水联江路就有大大小小藤编作坊100多间。“当时卖一件产品就可以赚几十元,比打工好很多,所以大家都出来自己做。”在这个最旺盛的时期,何丽容赚到了第一桶金。
受塑料制品的冲击和空调的广泛应用,再加上藤行业内部管理等问题,藤行业整体开始走下坡路。许多厂家为压低成本提高销量,开始以次充好,使得整个市场秩序混乱。大量的藤厂倒闭,藤制品从业人员纷纷转行,少量藤厂苦苦支撑并开启了转型之路。
“藤是越做越有感情的,我舍不得放弃它。”正是对藤编的钟爱,眼看辉煌一时的藤编业逐渐走下坡路,何丽容不仅没有像其他藤编老手那样转行,反而不断琢磨藤编的出路。
为迎合市场需求,她大胆创新,将藤艺与实木相结合,制造出独特的藤木家具,逐渐专营藤木家具,将小工厂做大做强,并于2007年成立裕达家具有限公司,走上品牌发展路线,先后开发出“藤匠世家”和“小藤匠”两个品牌产品。
“我们不转行,只做藤,但是会不断去改变。”正如何丽容所说,与前几年相比,裕达藤木家具产品更年轻化,通过新颖的设计,使得藤编融入到实木中更显得精致简单,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
正是对藤编的那份坚持和创新,何丽容让藤编艺术焕发了新机,使藤木家具走向千家万户。在何丽容心中,她和藤之间早有了不可割舍的情结,为藤、为藤编工人,她不断开拓。
近年来,随着里水镇文旅产业逐渐兴起,越来越多游客到里水游玩。何丽容就希望,能把里水的藤编产品做成里水的手信,让更多人了解里水藤编产品。同时她也正在争取将藤编产品融入到里水民宿载体中,探索产业+文化融合发展。
传承
口传手教,将藤编技艺推进课堂
走进裕达家具车间,洁白的藤条高高挂起,工人们正在忙碌着,有的在编织,有的在锤打,有的在定型,从原料到成品,历经几十个工序,除了几个设备辅助,基本上全都是纯手工制作。车间里的工人最年轻的也已40岁以上,其中不少老师傅已有五六十岁了。
“年轻人很难接受这种纯手工制作,他们定不下心来,做这一行心境非常重要。”何丽容说,藤编这门手艺跟其他手艺不同,一坐下来面对着藤条就一天,看起来枯燥无味,每一个工序却都离不开钟情藤编的有心人。
一边是逐渐老去的师傅,一边是越来越少的生产工人,怎么突破?作为藤编传承人,何丽容利用自身企业优势,打造了一个藤编展览馆,馆内设有一家三口藤编技艺的情景模拟、藤材料的知识普及、藤家具的工艺流程、藤工艺品的产品展示等,向外界展示藤编的文化与魅力。这里成为了南海藤编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纯手工制作、工序多、出师慢、作业环境差等行业特性,让很多人对藤编望而却步。“藤编是一个有温度的事业,每一件好的产品,都凝聚了藤编人的心血。”除了展览工序、产品外,何丽容近几年来重点通过口传手教的方式,通过学校、展览活动等,为不同群体宣传藤编知识,让大家了解藤编文化。
她一直把传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藤编手艺作为己任,近年来她编织了越来越多的藤编小玩意,或者说是藤编手信,这样更方便人们把玩、了解藤编。除了定期到里水文化站开展公益藤编课外,她还与同声小学合作,让藤编课堂变为学生的常设课堂,在每年的夏令营活动中,更是链接资源开课,让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接触到藤编,深受学生与家长的欢迎。
如今,南海藤编正在筹备申请国家级非遗,裕达家具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包括组织学生参观、参与各地文化活动中进行展示讲解、广告画册宣传、工艺品传播等,将藤编艺术文化进行多渠道传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藤编艺术文化精髓,从而加入到这个行业当中,参与藤编的传承和发展,使其更具生命力。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欧林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