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龙舟 一村乡愁
沙涌下沙龙舟队演绎本土文化 传承龙舟精神

《激情澎湃》。苏清回摄

沙涌下沙龙舟队夺得2019年梦里水乡锦龙盛会冠军。

沙涌下沙龙舟队夺冠后欢腾。
里水镇沙涌下沙龙舟文化有上百年的历史,可以称作是里水龙舟文化的代表。随着现代龙舟及各类赛事的出现和流行,传统龙舟文化以新的面貌传承,核心龙舟精神得以延续,一代代龙舟人乃至村民在浓郁的龙舟运动氛围中焕发着朝气与活力。
老龙带新龙传统现代相结合
沙涌下沙经济社通过传统龙船活动营造氛围,带动村民参加;再以现代龙舟进行训练,参与竞技性赛事,适应时代,发扬龙舟精神。
沙涌下沙龙舟队的领队、指挥兼教练冯友荣,就是在这种模式下开始和推广龙船运动的。“小时候跟伙伴在龙船涌玩,看到藏在那里的龙船,当年只剩骨架,那是记忆中村里最老的龙船。”冯友荣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划龙舟很踊跃,一方面是因为那时活动少,另一方面是因为划船的人代表全村最精壮的男丁。他还很欣赏传统龙船的绚丽装扮和复古韵味。船上插着用丝线绣出“一帆风顺”等字样的旗帜,带有精美刺绣的罗伞罩着“车公”(“车公”即船上的木制神龛),还有各种吸引人眼球的装饰。
在传统龙船韵味的吸引和龙船运动氛围的感染下,冯友荣七八岁开始就向往着成为划手。那时的他会与其他孩子争着帮忙把龙船内的水勺出来,等到十四五岁满足划船条件后,他第一时间去参加。
如今龙舟队的运动员虽以现代龙舟训练和比赛为主,但都有参加过传统龙船活动,既见证过老龙的韵味,也体验着新龙的激情。
据冯友荣介绍,传统龙船与标准龙船的主要区别有四点。在人数上,传统龙船没有什么限制,主要看打造的大小,一般是70人规模,标准龙船则只有22人;在装扮上,标准龙船相对传统龙船而言简洁很多;在材质上,传统龙船一般是红木,标准龙船则是玻璃纤维;在路线特点和运动员姿势上,传统龙船要折返,运动员划船姿势不限,而标准龙船更多地讲究极速冲线,其运动员要有坐姿。
习俗兼赛事 友谊竞技两齐全
沙涌下沙龙舟队在参加竞技比赛的同时,依然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每年端午前,他们会挑选一个好日子,起龙船。冯友荣介绍说:“起龙是一年龙舟活动的开始,是唤醒沉睡于河涌‘蛟龙’的重要仪式,所以,大家都很重视,传统‘意头’要做到足。”冯友荣表示,这方面的习俗都是按照祖辈们的遗传去做的,寓意日后一帆风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样样都顺利。
起船后,要走“车公”。队员用一把罗伞罩着车公,抬着“车公”到北帝庙进行完拜祭仪式后,村里跑步最快的人托着“车公”跑回船上。可以想象,以前龙船出动是怎样隆重壮观的场面。
此外,沙涌下沙还有端午邀请赛、龙船探亲等习俗。通过这些活动,龙舟队与龙舟队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在竞技中保持活力,提升水平;在划船中联系情感,增进友谊。
为了传承传统龙船文化、取得优异竞赛成绩,沙涌设立了龙舟协会和龙舟训练基地。沙涌龙舟协会已成立有五六年,里面展示了村历届龙舟参赛成绩和历年龙舟元素的图片,村民们有空都可以聚在这里聊聊龙舟故事。
此外,沙涌的龙舟训练基地也是常年开放的,每到傍晚,至少有七八个人在这里活动,龙舟运动在沙涌已然成为常规运动,犹如篮球运动在许多村居的普遍程度。基地里设备完善,为龙舟队运动员提供了优异的训练条件,他们的刻苦训练和团结精神也一起促成了沙涌龙舟队在里水锦龙盛会曾多次夺得冠军的好成绩。
龙舟人信念强 村民朝气盛
讲到龙舟人的品质,冯友荣总结道:“追求目标、信念坚定、超越自我”。龙舟训练艰苦,队员们还要兼顾工作和家庭,闲暇的间隙都用来龙舟训练。有的成员刚开始偶有抱怨,甚至看到其他队伍训练得好而产生自我怀疑,但是最后都靠着夺冠的目标和信念坚持了下来,造就了“四连冠”的传奇。
强化队伍建设的同时,沙涌下沙龙舟队还不断开展龙舟活动吸收新鲜血液。“其实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过程挺艰辛的。因为现在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可以很多,而且划龙舟对身体素质要求高,需要他们投入大量时间来训练,要引导他们投入到龙舟运动中着实不易。”冯友荣说,目前他们主要通过开展龙舟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假期体验龙舟运动,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储备新生力量,也收到明显效果。
如今,下沙龙舟队有稳定的成员30名,以80后、90后青年为主,来自各行各业,都是熟悉水性,爱好龙舟运动的人。近3年来,沙涌下沙龙舟队每年都有三四名年轻的新人加入,老队员们纷纷表示,年轻人踊跃参与,明年可以放心退休了。
“我们的队员很重视每次训练,几乎每次训练都能到场。”队员刘展文表示,每一次比赛,队员们都很重视,大家团结一心,目标一致,做好每次训练,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龙舟运动不仅对运动员产生积极作用,也对村民、对整个村居有着正面意义。“龙船是村里力量、朝气的体现。有这种精神信仰,人的精神面貌也会不同,整个村会更加和谐、团结。在我们下沙村,大家精神面貌都很好,大家见面了都会热情打招呼、拉家常。”冯友荣笑道。
撰文/梁锦丹供稿 冯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