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南社区以“融合共治”为切入点,多措施让新市民安居乐业
个人融入企业 子女融入学校 家庭融入社区

①

②

③

④ ①新市民志愿队在派发宣传单张。②越来越多的新市民加入到社区治理的队伍当中。③社区的妈妈们聚在一起,探讨美食。④水南居委会工作人员服务好新市民。
6月上旬的一个周末,林迎芬骑着摩托车来到沙头分院,这一天,她需要协助医院维持接种疫苗现场。有赖于经常在社区走动,和居民混成一片,她很好地维持了现场秩序。据统计,以林迎芬为代表的新市民志愿队伍,前后共参与社区志愿工作超300小时,服务居民近2000多人次。
早在2019年,水南社区就根据社区发展需求及新市民融入需要,由社区党委引导、水南街坊会主导,发展了一支新市民共融志愿服务队伍。队伍从0人发展到201人,这背后彰显的是水南社区这些年来深耕新市民服务的成果。
城镇化发展提速探索新管理模式
近年来,九江镇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速,外来人口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2月,九江镇新市民共133112人,约占全镇常住总人口的53.8%。
为扎实推动九江镇新市民快速融入,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九江全速建设“南海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九江镇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探索,涌现出不少新市民融入新生活的鲜活例子,水南社区就是其中一个。
位于九江镇东北面的水南社区,户籍人口3583人,非户籍常住人口14689人,是九江镇典型的“人口倒挂”社区。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社区人员构成相对复杂,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差异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促进新市民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这成了摆在水南社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和重要工作。为此,水南社区党委以“融合共治”为切入点,以党建为引领,从新市民根本诉求出发,以建立共融服务平台、开展小候鸟驿站、成立新市民志愿队伍等方式,通过治理参与,逐步打开水南社区新市民融入工作的崭新局面,让新市民安居乐业。
从﹃加强管理﹄到﹃重视服务﹄
新市民融入当地,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居住与就业。2019年,水南社区建立了新老市民共融服务平台,以人性化的平台设置,为企业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便民服务,包括劳资纠纷受理、劳动就业指导、法律援助、就学服务、企业组织建设、住房租赁服务、办证服务、发布招工信息等,解决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新老市民共融服务平台成立以来,共为企业外来员工办结各类服务事项120余件,成功处理较大的劳资矛盾纠纷20起,发布各类招工信息100余条,提供法律援助30多次,与企业协同开展职工服务13场,逐步构筑起社区与企业、新市民之间扎实的沟通、互助桥梁。
关于新市民居住安全的需要,有着500多家大中小型出租屋的水南社区,通过治安队网格化、党员户联系实现出租屋管理全覆盖;组建出租屋屋主联系会,由居委会、安监等多部门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屋主管理与服务意识;党员挂牌“党员出租屋”,带头做好新市民服务。
2020年春节,正值防疫关键时期,为保障隔离的新市民生活所需,社区党委还出台了临时的居民公约,动员出租屋主履行好监督与生活保障的职责。
针对新市民在积分入户入学、劳动保障等政策法规方面的需要,水南社区党委联动居委、街坊会等组织通过党员联系、街坊会组织政策宣传活动等形式,持续性做好新市民的“政策二传手”。
“住在水南社区,环境干净,出门就有公园,娱乐设施也齐全,而且暑假小孩还有人照顾。”在水南社区一出租屋居住10多年的张祖端说,这里服务好、环境好,更重要的是有“家”的感觉。
从“加强管理”到“重视服务”,水南社区多措并举让新市民事有人办,难有人帮,同在家园,同享服务,从心融入。
从﹃经济整合﹄到﹃文化接纳﹄
在推动新市民平等享有社会服务的同时,新老市民共融应当包含文化的接纳问题。
为此,水南社区选择了从新市民的家庭、子女入手,以小候鸟驿站为阵地,实施五堂社区共融“必修课”:童心向党课、法制宣传课、本土乡情课、安全教育课、志愿服务课。以小手牵大手,让新市民子女、亲子家庭在参与中了解当地文化与社会规范,促进与当地家庭的互动。
2018年至今,水南社区已有100多名非户籍孩子参加社区开展的“小候鸟”课堂。在这里,新老市民的孩子们通过共同学习,成为好朋友,并带动家人们聚在一起,学习煲汤和粤语、剪纸等佛山文化。
2021年春节期间,社区党委、街坊会更为留守本地的新老市民组织了“我在九江过大年”活动,大家一起包油角、贴春联,节日氛围浓郁。
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从“经济整合”到“文化接纳”,因为家庭与文化的纽带,水南社区成了新市民的第二个故乡。
从﹃享受服务﹄到﹃参与建设﹄
新市民融合,不仅要在形式上让新市民享受和本地市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还要增强他们的心理认同、精神归属。而平等地参与公共事务,就是唤醒新市民“本地人”身份的有效催化剂。
水南社区联动多方力量,持续开展各类新老市民服务,越来越多的新市民加入到社区治理的队伍当中。“守望相助”新老市民共融服务队、小候鸟驿站亲子志愿服务队、新市民防疫志愿队等组织相继成立。经水南社区党委、水南街坊会等主体持续培育,他们不再简单地承担活动协助、爱心探访等志愿服务,而是尝试以己之力“反哺社区”。
水南社区里的双职工较多,周末常常无暇照看小朋友,12名妈妈自发成立了周末互助小组,实行值班制度,轮流为双职工的孩子设计及开展周末课堂,这其中近七成的发起人便是水南社区的新市民。陈家燕、吴顺花、林迎芬等三位新市民还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获得了九江镇2020年度优秀巾帼志愿者称号。
通过党和政府的关爱,社区党委带头,社会组织的参与,越来越多新市民在这里安居乐业,感受“家”的温度和厚度。“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在有序进行。
今年年初,新市民共融志愿服务队伍对水南街坊会发起了居民需求征集活动,共融志愿服务队走访发现李婆婆(化名)家中的电灯有损坏,但由于经济困难一直未维修,这给婆婆的生活带来了较大不便。得知情况以后,志愿队伍中有电器维修经验的荣哥立即对婆婆家中的电路情况进行排查,重新接上电线,更换灯泡。
从“享受服务”到“参与建设”,新市民平等地参与公共服务,为社区建设发力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新市民对当地身份认同的过程,而每一次参与所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也让“我是水南人”的观念逐步加深。
在水南社区党委的带领下,水南社区的新市民融入之路越走越开阔。未来,水南社区还将以党建学习阵地为中心,根据老、中、青、幼不同年龄阶段的新老市民的服务需要推进社区共融服务,提高新老市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稳步推进新老市民公共精神建设。
文/珠江时报记者沈芝强通讯员彭丹妮(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