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养生重在“藏”
适当休息、适当进补是小寒养生的首要任务
2021年1月5日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也是24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
民间有句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也就是说从小寒开始,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小寒处于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通常也被认为寒邪最盛的季节,寒邪最易中伤肾阳,肾阳损伤人体往往会出现腰膝冷痛、易感风寒的症状,因此小寒养生应注重养肾防寒。冬季养生重在“收藏”,到了小寒节气更是如此,适当休息、适当进补是这个节气的首要任务。
饮食
调养藏精补肾
冬日里万物敛藏,养生亦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同时还应注重养肾。中医认为,色黑味咸的食物能入肾而补虚,如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枸杞、发菜等。
对于小寒饮食进补,专家建议可多吃温养阳气的食物,如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葡萄干和银耳等。但需注意的是,小寒节气虽需温补,但切忌不宜进补过度,以免损伤体内元气。
下面推荐两款养生汤和养生粥,街坊不妨试试:
生姜羊肉汤
此汤可以补阳祛寒,适合头晕眼花、疲劳、腰酸、夜尿多的患者。
●材料:羊肉250克,山药100克、枸杞子50克、生姜5片。
●做法:材料一同放入煲中炖1个小时即可
补肾益气汤
此汤有补肾、益气、渗湿的作用,适用于疲劳、腰酸、水肿的患者。
●材料:鸽肉100克、茯苓、枸杞子10克。
●做法:材料一同放入煲中炖1个小时,加少许调味料
杞精山药粥
此粥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适用于肝肾精血不足、脾气衰弱,症见头昏耳鸣、健忘、消瘦少食等。
●材料:枸杞子15克,黄精2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黄精、山药切片备用。加水先煮粳米至半熟,再下枸杞子、黄精、山药,一同煮至米熟粥稠。单独食用或佐餐。
核桃羊肉粥
此粥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尤其适合阳虚怕冷者食用。
●材料:核桃仁10克,羊肉100克,大米100克,葱粉、姜粉、盐等调味品适量。
●做法:先将羊肉洗净,切碎。将大米放入水中煮沸,放入羊肉,煮至粥熟后,加入适量葱粉、姜粉、盐等调味品调味,放温,即可食用。
起居
调摄闭藏护阳
“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季是闭藏的季节,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处于闭藏状态,人体也不例外,要“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中医学理论认为,每天早睡晚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人体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冬季尤其要保护精气,早睡晚起,以太阳出来再起床为宜,特别是老年人和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醒后可以躺在床上伸伸懒腰、揉揉胳膊和腿脚。
晚起对于上班族而言可能很难做到,但一定要早睡,别熬夜。而且上班族久坐办公室,好静不好动,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加之小寒天气寒冷,人体往往会出现乏力、疲劳、健忘的情况。
对此,中医师推荐了一个小方法:两脚分开与肩齐宽,踮起脚尖,双膝微曲,双手虚握拳,贴在肾俞位置,利用膝关节的上下抖动进行反复摩擦,直到腰部轻微发热为止。用这个方法3分钟至5分钟,就可以缓解连续的工作疲劳。
同时,可以通过按摩、泡脚来达到养肾护肾的作用。涌泉穴是肾经的首穴,位于脚掌前1/3与后2/3交界的凹陷处,肾气虚的人,可经常揉搓、拍打涌泉穴,或用热水泡泡脚。
此外,冬季还应常备棉帽、棉鞋、围巾、手套等,注意保护头、颈、手、足这些容易受寒的部位。
运动
调节避寒就温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是冬季出行及运动的一个原则。因“寒为万病之源”,可以引起很多疾病。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是脏腑工作的根本,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它的推动;寒气作为阴邪又最易伤阳气,阳气一旦受损,身体免疫力就会下降,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寒邪还常常伴随风邪一起伤人,称为风寒。所以在严寒天气下,尽可能少出门,出门要注意避寒就温,防寒保暖。
如果白天受了风寒,晚上回家可以泡脚弥补。睡前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可驱散全身寒气,亦可加适量生姜片、艾叶等。
虽说适量的运动能强身健体,但在冬季,运动宜静不宜剧烈。这里的剧烈指的是一切能让人大汗淋漓的运动。
中医学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汗太多容易耗伤阳气和阴津。运动可以室内项目为主,宜选择强度小的项目,比如做八段锦、打太极拳等,以达到驱除寒邪、疏通气血、增强体质的作用。
整理/珠江时报记者何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