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修路记
◎文/李海玲
2018年过年的时候,听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村里年后要修马路了!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很平常的一个消息,可能不会明白我为什么会这么兴奋。待我娓娓道来,大家或许能理解几分。
我印象中,这是我家乡(云浮一个乡村)第二次修路了。第一次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在读学前班(小时候我家乡没有幼儿园,于是就设了个学前班,以过渡到小学生活)的时候。那时我们只能走泥路,看见有人来修路,对水泥、沥青之类很是感兴趣,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总免不了要驻足观看一番。后来路修好了,村民们的心情也舒畅了起来。
好景不长,过了不到十年的光景,那条路就变得凹凸不平了。天气晴朗的时候,尘土飞扬;一到下雨天气,便是淤泥堆积。本来这个偏远小镇的交通还算便利的,有一趟客车一天来回两趟,早上有一台肇庆车路过,中午有一趟佛山车经过。这对于大山里的人来说,已经足够了,因为家乡的人们过的是自给自足的生活,不需要经常外出。可是,路烂了之后,这里却慢慢变得闭塞起来了:一天来回两趟的客车都不“光顾”这个小镇了,现在仅剩下一辆市区的车,只开早上7点,到了家乡附近的那个高速路口,回来我们那个小镇的乘客就下车,转乘另外一辆小面包车,历经一路的颠簸,才能回到家。
还记得上次中秋回老家,我把我工作所在的丹灶附近的车站都查了个遍,全部没票。后来,在朋友圈刷到表哥正在广州。于是,我便马上联系他,坐了他的顺风车回到云浮城区。回到时城区已经没有车回家了,就等爸爸下班。回到家时,已经晚上八点。想想这一路,也是坎坷,短短一百多公里,居然走了一天!
还有一次,顺风车还没下线之前,我约了一次顺风车,是一个广西的司机。至今我还记得那个司机的话:我们广西都没有这么烂的路。
如今,看着这修了一半的马路,看着小车、摩托车经过时飞扬的尘土,看着家里家具上面蒙着的一层层灰,我不禁想:希望这次修的路能撑久一点,让我们的回家之路不再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