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九江诗意之美

■一座座形态不一的小桥,让九江镇透露出水乡恬静的气质。

■石埠桥桥面。

■寻可桥。

■清污船穿过阜安桥。

■三元桥桥上石刻。

■卖鱼桥。
一座城市,因为水而有了灵气;一座有水的城市,因为桥梁而有了诗意。
九江,这座充满文化魅力和水乡特色的城镇,正是靠一座座桥梁搭起四通八达,也搭起了它的恬静诗意。一弯九江涌上,驾着大大小小各式桥梁,卖鱼桥、慈母桥、汇龙桥……当然,不知名的小桥还有许多。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尽管岁月湮远,时代更迭,九江的桥仍旧在那里,静默而诗意,始终等待着过客与归人。
最古老的桥——石埠桥
位于九江涌,邻近硕埠里口。始建年代不详,明代万历年间重修,石砌桥墩,木板桥面。民国21年改建为钢混结构梯级平面行人桥,长14米,宽2.6米。1978年重建为钢混结构拱型行人桥,长26米,宽3.5米。近几年又再重修,它被认为是九江镇内最古老的桥。
最有学识的桥——探花桥
位于九江镇下西村委会翘南村新龙路探花公园北侧。该桥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修建的,相传是陈子壮中探花后,回九江下西探望其外祖父朱让时修建的,清代重修,1994年镇政府及旅港乡人潘新安集资重修。桥为平铺花岗石板桥,西北东南走向,筑有护栏,桥栏中间刻有“探花桥”三字,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备注:陈子壮(1596—1647),字集生,号秋涛,史称“明末三忠”之一。据九江乡志记载,陈子壮生于明朝万历年间,长于九江外祖母家,博学多才,16岁时参加乡试举人,24岁高中探花。
最有寓意的桥——三元桥
三元桥座落于南海区九江镇儒林社区船栏街旁,清道光五年建,桥向东西,横跨九曲十三湾,东端接在船栏街,西端接在现九江文化中心。桥长17.67米,宽2.44米,桥面行人道宽2.1米,桥栏高0.8米,桥高2.3米。全桥以花岗岩石砌成,是壁拱式拱桥,桥孔宽5.37米。桥栏两旁中间原有石刻"三元桥"与"道光年建"的文字。1955年,旅港乡贤关志显先生捐资对该桥进行修葺。该桥整体保存完好。据说,昔日的儒林书院位于桥的那一头,不少学子曾从此踏过,九江人为鼓励读书的士子,争取“连中三元”而建该桥。凡是赴试的学子,都先走过该桥才去考试。
最多脚的桥——风水百足桥
位于九江镇璜矶村委会风水村,因其长度和桥墩数目多,形似“百足”爬行,故称之为“百足桥”。该桥为砖墩石板桥,桥长80米,桥宽1.6米,南北走向。桥面原为两块条石构成,现被修改为4块,现有桥墩40个。风水百足是反映水乡交通特色的建筑之一,为岭南水乡和桥梁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实物。现为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
最有回忆的桥——打钉桥、卖鱼桥
打钉桥,原名阜安桥,位于九江涌,邻近黄族基港口。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年间重修,石砌桥墩,木板桥面。嘉庆六年(1801年)改为石条桥面,长18米,宽3米。1975年重建为钢混结构拱形梯级行人桥,长14米,宽3.5米。打钉桥最初桥面较高,上世纪60年代,在原来石桥的基础上于两岸分别沿涌边加建斜坡作引桥,以方便人力车过桥。当时还没有大型吊车,约3.5吨的石条卸下,谈何容易,由九江木器社的几个老师傅用几个木绞、好几组滑轮,将大木杉完好无损地卸在涌底。70年代中期,把原来石桥连引桥拆去,建水泥拱桁梯级人行桥。后趁一河两岸改造之机,又拆了重建为人行水泥平桥,用花岗岩做护栏,凿上了“阜安桥”。
洲埠桥,又名卖鱼桥,位于九江涌,邻近万寿街口。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石砌桥墩,木板桥面。清咸丰年间和同治九年(1870年)曾毁于火,旋即修复。民国20年改建为钢混结构梯级平面行人桥,长18米,宽2.6米。1975年重建为钢混结构拱形梯级行人桥,宽3.5米。
对于卖鱼桥和打钉桥,九江人还是充满回忆的,只是如今卖鱼桥已无鱼卖,打钉桥不再打钉,也是遗憾。
部分桥简介
松柏园桥:位于九江涌,邻近君悦酒店。建成于1989年,为钢混结构拱型公路桥,长26米,宽7米。
壁堂桥:位于九江涌,邻近沙基巷口。明末清初,原建有显步桥,石砌桥墩,木板桥面。民国21年改建为钢混结构梯级平面行人桥,长14米,宽2.6米。1975年冬重建为钢混结构拱形机耕桥,宽3.5米。1988年重建为钢混结构拱形公路桥,宽7米,并改为今名。
人民桥:位于九江涌,邻近人民硚口。明末建有桑圩桥,又称新圩桥、中间桥。清同治九年(1870年)遭火焚毁,不久重建。民国20年改建为钢混结构梯级平面行人桥,长14米,宽2.6米。因东岸有冠江酒楼,改称冠江桥。1975年冬重建为钢混结构拱形公路桥,宽9.3米,并改为今名。
南京桥:位于九江涌,邻近龙安里口。清光绪末年建有六合桥,石砌桥墩,木板桥面。民国21年重建为钢混结构梯级平面行人桥,长18米,宽2.6米。1975年冬拆除。
慈母桥:位于九江涌,邻近辉利大厦、西圣路口。清光绪末年,原建有博爱桥、石砌桥墩,木板桥面,长18米,宽约2米。1975年冬改建为钢混结构拱形机耕桥,长14米,宽3.5米。1988年重建为钢混结构拱形公路桥,宽7米,并改为今名。
铁桥:原称竹桥。位于九江涌,邻近竹桥新村。始建时间不详,清代同治年间重修,石砌桥墩,木板桥面。因西岸多竹器店,故称竹桥。1975年冬拆除;1979年以钢板重铺桥面,长15米,宽2米,遂改称今名。2000年重修。
昙涌口桥:原名昙汇桥,旧称石桥,位于太平西路昙涌口,建于明末,木板桥面。清乾隆五十七年改为长石桥面。民国22年重建为钢混结构公路桥,长6米,宽6米。1999年辟建西圣路时,桥下改为排水涵管,接通禾狸涌和昙涌。
石马涌口桥:位于石马街口,始建年代不详,石砌桥墩,木板桥面。民国22年重建为钢混结构公路桥,长4米,宽6米。1969年改建为砖砌排水涵管。
江丰桥:位于石马街(涌)口,建于清雍正年间,石砌桥墩及桥面,长4米许,宽2米。1969年桥底改为排水涵管。
柳木涌口桥:位于太平东路柳木涌口,石步桥右侧。始建年代不详,木板桥面。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改砌石桥面,长约8米,宽约2米。1995年,填塞桥底改为排水涵管。
寿母桥:位于九曲涌口,民国20年奠基,翌年建成,为钢混结构公路桥,长12米,宽6米。
锁龙桥:位于九曲涌口寿母桥左侧,清道光五年建,为木结构行人桥,寿母桥建成后拆卸。
文/珠江时报记者何美芬相关资料摘自《九江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