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帮扶支医 留下一流麻醉人才
省医南海医院黄文东为凉山州喜德县群众带去佛山地区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黄文东传授超声引导下的精准麻醉技巧。
跨越2000公里,历经一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下称“省医南海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黄文东近日顺利完成凉山州喜德县人民医院的支医工作归来。
回忆起一年来的帮扶支医,黄文东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次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学。“尽医者之责,用心帮扶,让当地群众享受到佛山地区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黄文东是这样说,也是这么做的。
参与便民医疗项目改变群众观念
没有电视和娱乐活动,每日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凉山州喜德县,黄文东过着朴素简单的生活。
工作之余,黄文东除了跟队友进行工作上的沟通和交流,多数时间选择待在宿舍房间里,参加线上专业理论学习、定期培训交流等,保持自己的专业知识状态“不掉队”。
当地人有高钠的饮食习惯和喜欢烧烤、喝酒等风俗,所以是消化系统疾病的高发区,因此当地医院的消化内科是重点科室,消化内镜的普及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以前医院的麻醉水平有限,无痛胃肠镜的风险较大,并发症让不少当地人望而却步,而且许多当地人对消化内镜存在错误认知,比较抗拒做这类检查。而如果做不麻醉的普通内镜,会让人感觉不适,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活动也给医生的操作带来难度,影响检查效果。
“为了改变当地人对消化内镜的恐惧和抵抗心理,佛山医疗队在当地推出了100个无痛消化内镜免费检查名额的活动,我当时就参与其中,负责麻醉工作。”黄文东说,他到达凉山州喜德县人民医院后,全身心投入工作,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学,既让患者的检查有安全保障,也让学徒们从实践中学到知识,更消除了当地群众对消化内镜的恐惧。
“曾经就有一位200多斤的女子因为肠胃不舒服想做消化内镜,远行到市级医院就诊,也因为过于肥胖被拒绝麻醉。后来她回来县级医院参加这个活动,我给她做了合适的麻醉,让她顺利完成消化内镜检查,也改变了她对县级医院医疗水平的看法。”黄文东回忆道。
传道授业提升麻醉业务水平
在黄文东来之前,喜德县人民医院的麻醉方式十分传统,全凭经验和手感,也增加了麻醉风险。“现在大城市里的医院都常规使用超声引导下的精准麻醉,而喜德县人民医院的麻醉医生仍停留在靠手摸、凭经验手感决定下针深度等传统麻醉方式,这样十分容易伤及血管和神经,麻醉药打的地方不对也会影响麻醉效果,所以他们的麻醉技术亟需提升。”黄文东说,他抵达喜德县人民医院后,首先就是发现科室“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
其实,佛山早前已经送了一批包含超声仪在内的医疗设备到喜德县人民医院,但因为当地医生不善于使用,大部分器材都被搁置了。黄文东就从ICU病房里拿回来超声仪,教导麻醉医生如何利用超声进行麻醉位置的精准定位。
为保证麻醉安全,可视喉镜的运用也十分必要,这也是黄文东教学的另一重点。“全麻后,患者的肌肉不能自己控制,所以需要提前插气管保证患者呼吸正常。但由于气管和食道十分邻近,如果没有可视喉镜就十分容易把管插错位置,导致麻醉医疗事故的发生。”黄文东说,他把日常在省医南海医院麻醉科的经验做法告诉当地麻醉医生后,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拓宽了认知视野。
一年的帮扶支医,黄文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为帮扶地区带去一流的医疗技术,留下先进理念,全面提升喜德县人民医院麻醉科的业务水平。
文/珠江时报记者邹韵斯通讯员陈倩莹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