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第四届粤剧艺术节启动,将举办粤剧系列文化惠民活动
村村飘粤韵 古祠唱好戏

■粤剧乐队配合演出。 ■刘子皓演出大戏。 ■桂城2020年“粤韵飘古祠”巡演开锣仪式。
岭南大地,粤韵飘香。10月17日,第四届桂城粤剧艺术节启动仪式暨粤剧艺术知识系列讲座活动在桂城粤剧粤曲艺术馆举行。
粤剧粤曲,一直是桂城的传统文化精华。为了讲好桂城故事,在过去几年,桂城大力建设粤剧粤曲艺术馆、开设粤剧传习所、编写粤剧图书刊文、开展“粤剧进社区”等系列活动,不断挖掘粤剧的文化韵味,培养新一代粤剧文化传承人。
此外,为了活化传统文化,桂城更积极探索、创新“传统文化+古建筑”模式,将古祠堂与粤剧完美结合,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现场直击
举办粤剧艺术节活动让粤剧融入市民生活
本届粤剧艺术节以《乐群英童子班图卷》开笔仪式及桂城(平洲)粤剧、粤曲名家系列丛书发布仪式拉开帷幕。开幕式后还举办了粤剧艺术知识系列讲座,广东粤剧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一级编剧何笃忠主讲《关于粤剧发展及艺术特色》,为市民普及粤剧文化知识,进一步培养广大群众对桂城粤剧艺术文化的审美意识与兴趣。
接下来,桂城将举办粤剧艺术节系列活动,为市民送上更多文化惠民活动,包括10场“粤韵飘古祠”巡演、15场“艺苑剧场”、3场粤剧知识系列讲座、“粤剧进校园”培训班等。“希望系列活动能为市民带来不一样的粤剧感受,让粤剧融入他们的生活中,让更多人喜欢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桂城街道文化站站长黄明说。
南海区文化馆馆长郑艳芬表示,近几年,桂城粤剧涌现了许多新面孔,粤剧氛围越来越好,逐渐实现“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目标。
“粤韵飘古祠”巡演开锣10场大戏走进桂城宗祠
作为桂城粤剧艺术节的系列活动之一,“粤韵飘古祠”备受市民关注与欢迎。自2016年起,桂城每年组织各社区的私伙局,开展“粤韵飘古祠”巡演活动,把粤剧大戏搬进各个宗祠,扩展戏曲惠民的深度和广度。
10月16日19:30,2020年桂城“粤韵飘古祠”巡演在平北林氏大宗祠开锣,首场演出吸引近百名市民到场参加。此外还利用视频、图文直播,让更多粤剧迷足不出户即可观看精彩大戏。
现场演出的节目丰富多彩,深受社区群众的喜爱。其中,桂城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刘子皓拿起长枪大旗,为市民表演折子戏《小商河》。刘子皓说,自己从小就很喜欢粤剧,坚持学习粤剧已经五年有余,“这次是我第二次参加‘粤韵飘古祠’巡演,心情非常激动,希望大家喜欢。”
平北居民清姨说:“老一辈喜欢看大戏,在祠堂看也十分方便,希望未来能多点举办。”而带孩子们来现场看戏的平北居民林先生则表示,以前平北经常有大戏看,若孩子有兴趣学的话会支持。
探索创新
“传统文化+古建筑”模式焕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近年来,古村落、古祠堂是市民首选的悠闲旅游地点之一。古村落蔓延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岁月在这里写下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而古祠堂则犹如一扇历史之窗,透过它,你可以看到一个宗族强大的生命力、原创力和再生力。
桂城素有“粤剧之乡”的美誉,而桂城祠堂历史悠久,祠堂文化更凝聚着浓浓的乡谊亲情。是否能将桂城粤剧与桂城古祠堂相融合,吸引更多人走进家门口的祠堂?桂城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从2016年起至今,桂城积极探索、创新“传统文化+古建筑”模式,将古祠堂与粤剧完美结合,每年组织各社区的私伙局,开展“粤韵飘古祠”巡演活动,把粤剧大戏搬进各个宗祠,为活化古祠堂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支持。
不止街道支持,社区也大力弘扬粤剧文化,活化古祠堂。平北社区党委书记何勇鑑表示,近年来粤剧氛围浓厚了不少,社区在重阳节等节日也会邀请戏班子到各村宗祠进行表演,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大戏,方便了长者,也拉近了居民间的距离。不少人说,这几年桂城的粤剧味越来越浓,古祠堂也越来越热闹。
当然,鲜活小城的传统文化并不止于此。这些年来,桂城各社区也开始修缮祠堂、举办乡宴及不同主题的活动,探索属于桂城的“祠堂+文化”。2018年,桂城首次举行叠滘水乡徒步活动,上千名市民在游古村、探古祠、玩游戏、品龙船饭,体验和感受地道的叠滘水乡风情;今年,叠南举办第四届“寻迹古村”叠南社区古村文化体验活动,让亲子家庭在江氏大宗祠了解叠滘龙船的故事,还体验了一把扒龙船的乐趣;而石则举办舞火龙社区文化探寻活动,社区长者作为文化传承大使,在梁氏大宗祠指导孩子们扎火龙……
以前只有在重大节庆才热闹起来的古祠堂,现在通过“祠堂+文化”的推动,极大地盘活了当地文化氛围,使祠堂成为文化集散阵地,打造专属的旅游文化名片,为基层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又一个途径,让古祠堂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带动实现产业兴旺。
他山之石
三水探索“祠堂+文化”为传统祠堂带来新功能
祠堂是岭南文化的鲜明符号,也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三水全区有祠堂超过400座,至今保存相对完好的祠堂接近200座,多为岭南广府系祠堂,平均每个村有2~3座之多。
近年来,三水区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契机,立足于丰富的祠堂资源,充分挖掘其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逐步探索出“祠堂+文化”,在全区范围内选取芦苞镇蔡氏大宗祠(北部)、云东海街道南山书社(中部)及白坭镇陈氏大宗祠(南部)等为试点,活化祠堂新活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并计划到2020年建设30个“祠堂+文化”式村居。
“祠堂+文化”以“1+3+N”的方式开展,即以祠堂资源搭建新载体,依托祠堂建设一系列村史馆、宗祠文化馆、家风家训馆等场室,深挖提炼祠堂文化的同时不断融入党建、社会组织孵化、文明教化、乡村治理等内涵。
作为试点之一,2018年,白坭镇开辟了一条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党建、美丽乡村、基层治理相结合的路径,将优质文化服务输送至基层末梢。以中社村为例。中社村不仅将邓氏宗祠改造为中社公祠,书写了邓、何、林、李“四姓共用一祠”的佳话,还建设乡村振兴展示馆等,激活村中的优秀文化记忆。此外,该村还举办了慈善敬老宴、乒乓球赛、白坭徒步、婚宴等多场活动,通过乡贤带头,凝聚乡情。
经过2年多的探索实践,三水区“祠堂+文化”给传统祠堂带来新功能,焕发新活力,实现了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
相关链接
粤剧艺术节系列活动
1
“粤韵飘古祠”巡演(按实际情况调整)
10月22日(星期四)夏西社区黎氏宗祠
10月23日(星期五)东二社区瑞庭堂公祠
10月26日(星期一)中区社区崇敬堂冼公祠10月28日(星期三)东二东约唐翼公祠
10月30日(星期五)平西社区宋提督梁公祠11月2日(星期一)夏北社区洲表东里何公祠11月4日(星期三)叠北社区四美陈公祠
11月6日(星期五)平东社区莱居陈公祠
11月10日(星期二)林岳社区郭氏大宗祠
2
“艺苑剧场”
今年,艺苑曲艺团将在桂城艺苑之音曲艺厅及5个城市社区免费举办15场“艺苑剧场”。节目形式以粤剧折子戏为主、曲艺表演节目为辅,为市民带来精彩的视听盛宴。第二场“艺苑剧场”则于10月25日下午在桂城艺苑之音曲艺厅举行,诚邀市民参与。
3
粤剧艺术知识系列讲座活动
为普及粤剧文化知识,桂城计划邀请国家一级演员、“红派艺术传人”郭凤女,广东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戏剧家协会会员陈仲琰等知名粤剧粤曲人,举办“凤舞飞扬”——红派艺术鉴赏讲座、音乐拍和与广东音乐演奏讲座及私伙局表演培训班等3场粤剧艺术文化相关讲座,提升民众的艺术修养,让更多的市民了解粤剧走进剧场,感受粤韵之美,营造民众看戏、懂戏、爱戏的浓烈氛围。讲座举办日期以桂城街道文化站实际通知为准。
4
“粤剧进校园”培训班
为传承粤剧粤曲优秀岭南传统文化,桂城曲艺协会、桂城艺苑曲艺团在桂城文化站的大力支持下,在今年9月~12月走进校园继续传承,为粤剧粤曲培养一批小小曲艺人才。
培训班以桂园小学、桂城中心小学作为进校园的对象,并在二、三、四年级的学生中,选择资质优秀的学生组成粤剧培训队,每周进行4个课时培训活动,每个课时为45分钟,分唱功、基功、节目排练小组进行。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丁当通讯员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