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订单
◎赵自力
在十里八乡的村民眼里,做篾匠的父亲是公认的能工巧匠。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父亲背着工具,到村民家里去做活儿。那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到竹器,无论淘米还是挑粮,都是用竹片编制的工具。闲下来时,父亲总要为我做竹鸟和竹兔,还能编顶精致的竹帽。这些都让我在伙伴们面前非常有面子,他们都羡慕我有个手巧的父亲。
读初中时,一次性塑料袋流行起来,像流行歌曲一样满大街都是,然后蔓延到农村的角角落落。渐渐的,竹器不怎么吃香了,竹筐簸箕筛子破了后,就不再添新的。大家都喜欢用方便袋,竹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父亲的竹器市场缩水后,他一度“失业”了。父亲收拾好蔑刀,扛起锄头侍弄起庄稼。不管多忙,父亲总要选几棵上好的竹子,一边劈篾片一边哼着小曲儿,手法娴熟地编些箩筐和筛子类的。那些绿色的竹器,也不经常用,有的挂在屋檐下好久。父亲说,手艺人要时刻操练着,不然手艺就会荒废。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从小就会编些小竹篮子类的。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父亲手把手地教我“收口”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得。
几年前的一个秋天,父亲忽然打电话来,叫我帮他注册微信号。当时我还以为父亲是想跟风,方便和朋友聊天。没想到回老家后,满院子都是竹子,父亲说他“重出江湖”了。“乡亲们信得过我,都想请我帮他们编竹筐等农具呢。”父亲笑呵呵地说。“村里又流行竹器了吗?”我不明就里。“现在村里搞美丽乡村建设,不允许用方便袋和一次性碗筷了。”父亲说,“再说,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都强了,都愿意用环保耐用的竹器呢。”“那你要微信号干嘛啊?”“傻小子,乡亲们要的各种竹器,如果有微信就不用来我家,网上下单就可以,多方便啊。”父亲笑着说。我明白了父亲的心意,连忙帮他注册了微信号,还教他怎么加好友。父亲笑眯眯地拿着手机,连忙说:“这个好,这个好。”
几天后,我再次回家,父亲忙让我看他的微信。里面已经有很多订单了,如老满家竹筐3个,加一把竹扫帚;王奶奶家竹筛一个,筛眼要小点的;村委会竹箩筐10个,能装垃圾的那种。我数了数,足足有十几家下了订单,够父亲忙活一阵的了。
春风里,父亲一边拉着话,一边忙着手上的活儿,一副很享受的样子。
我知道,父亲的订单,订的都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