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湿气”缠上身? 中医师教你祛湿
医生提醒,市民可以通过适量运动出汗“祛湿”

■梁铭为患者进行中医理疗。

春分已至,天气潮湿,如果加上长期劳累,作息饮食不规律,一不小心“湿气”缠上身,困乏无力。桂城中医师梁铭提醒,市民可以通过适量运动出汗“祛湿”,同时配合食疗,达到健脾祛湿功效。
作息不规律可能引起“湿气重”
老陈是社区居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他和同事们连轴工作两个多月,加班加点开展疫情排查工作,连周末也没怎么休息。
前几天,老陈肩后背突然疼得要命,感觉身上的某根筋被扭伤了,躺下睡觉和转身都很艰难。妻子帮他用药油揉搓了一下,再贴上追风膏,但第二天起床,老陈的疼痛并不见好转。于是,老陈不得不请了假,来到桂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夏南二社区卫生服务站找医生梁铭看病。
梁铭是夏南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主治医师,平时夏南二社区居民需要中医保健都来找他。经过问诊和身体检查,梁铭告诉老陈:“你是湿气太重了,开两剂药服下就没事了。”同时,他还为老陈进行了推拿、电针和拔火罐等中医治疗。
回到家中,老陈对着镜子看后背的拔火罐印,紫得发黑。根据医嘱,服下两剂中药后,老陈感觉身体变轻松了,后背也不痛了。
再次复诊时,老陈问梁铭:“常听有湿气重的说法,但至于痛成这样吗?”梁铭回答道,“因为防疫工作,你从春节到现在都没有休息,长时间劳累导致身体抵抗力低下;此外,你经常加班、吃饭盒,生活作息欠规律,饮食过于肥腻,加上现在正值春天,气候潮湿,湿气就缠上了。”
适当运动出汗可“祛湿”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湿气”会感到困惑,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即使生活起居跟往常一样,但莫名其妙地,身体就“湿气过重”了,让人感到困乏无力。
“在中医的论述里,湿的来源有外湿和内湿两种。”梁铭介绍,在潮湿的天气或潮湿的地方,外界的湿气侵袭人体,被称为外感湿邪;如果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微,以致水湿停聚者,则被称为内生湿邪。
如何避免外感湿邪?梁铭说,一是尽量避免在湿气很重的时候出行,以免湿气侵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适量运动使自己微微出汗,给湿邪以出路(出自《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六气篇”》)。
而当内生湿邪时,健脾就很重要,平时可以多食淮山、扁豆、炒薏苡仁等,可以达到健脾除湿的效果。另外,现在是木棉花开的季节,桂城市民会将晒干的木棉花煲汤,有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
链接
五指毛桃茯苓赤小豆猪骨汤
梁医生还给桂城街坊们介绍一款春季祛湿靓汤:五指毛桃茯苓赤小豆猪骨汤,可健脾化湿,行气化痰,舒筋活络。
汤料:五指毛桃、云苓、赤小豆、红枣、蜜枣、枸杞(姜片少量)
肉类:猪骨(鸡脚、鸭肉可选)做法:
1、五指毛桃、云苓、赤小豆,浸泡30分钟。红枣、蜜枣、枸杞,无须浸泡。
2、猪骨放姜片,汆水后清洗干净。
3、所有食材入锅,大火煮沸,小火煲两小时。
文/见习记者黄佩雯通讯员黎凤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