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解爱萧条境
◎蒋华
白居易在《衰荷》一诗中,说他站在万物萧条的秋天,独自欣赏着老态龙钟的荷花,没有像旁人一样流下悲秋的泪水,反而喜欢这即将凋谢的萧条之美,让他围绕着枯荷又看了一遍,“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流连不去。
也有人不喜欢“萧条境”。比白居易年小一岁的柳宗元,被贬到盛产白纹毒蛇的湖南永州,曾小坐在城郊的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小石潭边,就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幽静凄凉得让人惶恐,仿佛脊背上爬着一条毒蛇。断定“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离去。是啊,萧条人遇到萧条境,离去倒是人之常情,不然内心会更添负能量的寒气。
至于白居易的男闺蜜元稹,围绕着房前屋后的秋菊,从日出溜达到日落,从菊开溜达到菊谢。他承认自己不是陶渊明,与菊形影不离,而是菊花凋零后,无花可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当然他也不是看“衰荷”的白居易,爱此“萧条境”,而是介于爱和不爱之间。遍绕篱边日渐斜,聊胜于无。
和白居易一样“解此萧条境”的还有元代大画家黄公望。五十岁出狱,命运比秋天还萧杀的他,整天身揣画笔,不是在荒山乱石的树丛中独坐,就是跑到海边看狂浪急流……可谓越萧条无人的地方越有他“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身影,不仅“风雨骤至”中不离去,就是遭人暗算差点溺亡,年迈的双手都始终把山水攥在内心……回首向来萧瑟处,八十二岁完成的《富春山居图》就是他“萧条境”的人生和艺术的结晶。
“一望秋山净,萧条形迹疏。”我们不仅要与季节的萧条境和睦共处,更要走出心灵的萧条境,爬出人生失意坑,才能迎来春暖花开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