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从生产端和治理端同向发力,绿色转型取得一季度开门红
产业多了“含绿量” 环境更有“含金量”

■狮山科技工业园南园(五星)是“全流域治理+工业园转型”的样板。

■世发(广佛)印刷包装产业园配置转轮+RTO蓄热燃烧系统设备,实现有机废气统一收集处理。
车间轰鸣、电机飞转,优化生产工序、使用环保材料,产业发展向绿色化迈进;大数据实时监控,水清岸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南海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从生产端和治理端同向发力,推动降碳减污,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南海完成制造业“强链”“补链”重大项目审批7个,涉及项目总投资约23亿元,推进超300家凹版印刷企业整治提升,6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绿色生产力展现出蓬勃生命力。
追“新”逐“变”
传统产业实现华丽转身
提起印刷包装产业,高耗能、高排放是大众印象。如今,这种旧貌已不复存在。
走进广东特品述印刷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内,数字印刷机正高速运转,空气中闻不到异味。“秘诀就在生产线上的集气罩里。”世发(广佛)印刷包装产业园总经理李忠帅介绍,“废气被收集后经管道运输,统一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广东特品述印刷有限公司所在的世发(广佛)印刷包装产业园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紧邻里水镇佛山一环东侧。这里聚集着不少曾面临污染问题、转型困境的印刷包装企业。通过规范的管理和有序的经营,产业园正朝着广佛规模最大的“包装印刷+互联网”园区目标迈进,从而树立大湾区印刷行业智慧园区的示范标杆。
老企刷“新”,产业向“绿”。“入园企业可共享废气净化设备,大大缓解了企业自行购买环保设备的资金压力。”李忠帅介绍,产业园建成转轮+RTO蓄热燃烧有机废气处理设备,实现凹版印刷生产线产生的有机废气统一收集处理。此外,产业园集聚上下游企业,“足不出园”便可谈合作、拉订单,进一步为企业节省成本。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产业园已交付17万平方米厂房,入驻印刷包装生产企业约60家,企业入驻率超80%。未来,产业园将打造环保包装印刷技术研究中心、环保包装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等八大产业中心,整合产学研等资源,构建完善的绿色产业链和供应链。
双向发力,向“绿”而行。
在生产端,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集中资源推进凹版印刷、金属表面、藤编加工、家具等行业集聚园区建设,加快实现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建成5个凹版印刷集聚园区,投入使用3个凹版印刷集聚园区,预计能容纳超过120条印刷生产线,产值达25亿元,初步测算VOCs削减量约4000吨,推动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华丽转身”。
在治理端,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持续开展工业污染治理,已累计完成超300家凹版印刷企业的整治提升;推进58家钢压延、25家印染、111家金属表面处理及电镀企业的固废专项整治。
政策有温度,转型才有力度。面对新一轮产业绿色转型的潮流,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多管齐下,以创新推出的“十大服务举措”为依托,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惠企政策精准落地。例如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开通专班服务,第一季度以来完成制造业“强链”“补链”重大项目审批7个,涉及项目总投资约23亿元。同时,进一步提高环评审批效率,丹灶高精度掩膜版生产基地项目通过提前技术介入、技术预审等,成功完成“最多跑一次”环评审批,预计年内竣工。
点“绿”成“金”
生态“好水”激活经济发展“活水”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绿色、循环、低碳、智慧化发展已成大势。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南海依水而兴,治水之效关乎全局,良好的水环境是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2025年1月至3月,南海交出一份亮眼成绩:4个国考断面水质均达标,其中西南涌水质达到Ⅲ类,实现水质升类;2个省考断面水质均达标,其中横滘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实现水质升类。6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
这份成绩离不开保护与监管的新生力量:水体目标管控、污染源智能监管“智环通”服务平台等多个应用系统,随时在线“把脉问诊”;借助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数据“一张图”综合展示,及时掌握水质、水量、环境等状况。
“过去全靠‘铁脚板’,现在依托大数据。”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加快水信息化建设迈向智慧管理,近年来,南海强化先行先试和改革创新,强力推进治水十大重点任务,集中优势资源打好“重点河涌达标”“劣V水体和黑臭水体消除”“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关键性战役。
新机制、新举措陆续铺开,由点及面,由浅入深,不断破解制约绿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激发生态保护内生动力。一批标杆工程得以孕育。
春日的狮山镇五星(闸)涌,碧水蜿蜒,绿意盎然。一旁的狮山科技工业园南园(五星),崭新厂房林立,车水马龙。很难想象,这片现代化产业园区曾经也是低矮破旧、污水横流。为治“顽疾”,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将该工业园区纳入“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范围,狮山镇顺势而为,启动“全流域治理+工业园转型”攻坚行动。
如今,园区配套建设14.8公里雨污管网,园区污水收集率达100%,五星(闸)涌由黑臭变成碧绿,河涌水质从劣V类变为V类标准,并且已连续两年达到考核标准。在南海,已有超100家铝型材表面处理行业企业、107家金属表面处理企业、123家食品行业企业开展废水治理提升工作,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碧水映照的不只是蓝天,更是一座城市的远见。
4月1日,2025年华南水大会暨第二届工业节水与水处理大会在南海举行,23位权威专家加入华南集聚区专家委员会,为南海、广东,甚至华南地区提供智力支持,解决水环境治理的相关难题。南海正从“治水”迈向“智水”,让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本。
只有提升产业“含绿量”,才能提升发展“含金量”。从2011年南海获批成为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的首个试点以来,至今已吸引近1000家环保企业落户,业务涵盖环境咨询服务、环境监测、废水治理等各细分领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专业服务的同时,形成上下游环境服务机构互相支撑的发展格局。
从问题整改、系统治理,再到产业创新、全民共建,南海逐绿而行,形成了点、线、面、块协同共治格局,全域绘就“田园城市、都市乡村”大美画卷,全面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广江梁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