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脉 探路治水新范式
南海抢抓﹃环两江﹄先行区机遇,探索以生态价值撬动高质量发展

■丹灶有为水道。 ■南海大力营造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围,推动河涌焕新颜。 ■九江坐拥西北两江,水资源丰富。图为九江海寿岛。

从企业河长受聘,到村社全民治水工作指引,治水不是“单排上分”,而是“全民开大”!3月3日,岭南春意萌动,南海区召开的水环境治理工作推进会正释放强烈信号。
这是一场更加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大会,更是抢抓“百千万工程”战略机遇,以“水上南海”建设为支点,撬动“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下简称“环两江”先行区)生态价值转化的关键行动!
珍视自然的天造地设、区域先行的天赐良机、保护发展的天作之合、社企联动的天衣无缝、精细管养的天长日久,“南海治水,要做好天大的小事!”大会上,南海区区长王勇作出表态,也更加清晰地表明:南海治水,治的不是河道,而是发展赛道。
大步迈入治水新范式的背后,南海会交出怎样一份“新答卷”?让我们拭目以待!
1
高位统筹 破局水环境治理
蜿蜒于里水镇的红东涌与红泥涌,曾因垃圾漂浮、污水直排等原因,成为困扰沿岸居民的“心病”。在“治水先治心”的策略推动下,清淤、生态修复工程双管齐下,沿岸居民自发成立“护河监督队”,两条河涌如今已换新颜,成了“网红打卡地”。
河涌治理一直是世界性难题,2024年却是南海治水颇有成效的一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市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同比提升27.59%;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14.55%,改善率全市排名第二;年内22条农村黑臭水体完成整治通过验收……
高质量发展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而治水正是这一导向的核心实践。对南海而言,治水不仅是奋进“百千万工程”,提升环境品质和群众生活质量的有力举措,更是进一步释放高质量发展乘数效应的“绿色通行证”。
通过建立由区长挂帅的统筹指挥体系,南海区构建起高位统筹、系统联动的科学治理格局,以跨部门协同机制破解水环境综合治理难题。在持续的制度创新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治理效能提升路径,推动治水工作实现从单点突破到整体跃升的转变。
雅瑶水道治理是南海打破行政壁垒的破冰之举。南海通过建立流域大党委制度,整合大沥、狮山、里水三镇力量,实施河道清淤3.2公里,配套建设生态浮岛12处,使水质达标率从68%提升至93%。这种以制度优势凝聚治理合力的创新模式,正持续转化为“全民共建水生态”的社会共识,为打造人水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注入持久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南海水治办通过“问题清单-分级处置-动态销号”机制,2024年推动解决129项工程卡点中的114项。这种“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施策,在七大重点场所排水问题整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区住建水务局首创“排水改造一票否决”机制,统筹推进104个小区及项目雨污分流治理,构建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狮山镇“一企一策”破解164家排水户治理难题,打造“统筹+专业+执行”治理样板。
治水不仅是环境治理,更是绿色技术创新的“试验田”。卫健系统的智能监测设备全覆盖,构建起“科技+监管”的智慧防线,实现持证机构设施完善率突破90%。这种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的叠加,也标志着南海治水模式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治理”的质变。
部门协同、区镇联动,凝心聚力、整合资源,南海在水质改善和厂网效能提升上双向发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南海而言,治水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已超越简单的“环保投入”,演变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深度融合。
2
全民共治 构建治水新格局
2025年是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时期水环境治理收官之年。站在新起点,更多的还是对河涌断面水质向好但不稳、污水处理存在结构性短缺、“重建轻管”问题突出、全民参与氛围还不够浓的忧心。
事实上,高质量发展要求治理体系现代化,而全民治水也是治理能力升级的缩影。2024年,自全民治水行动开展以来,南海通过广泛发动企业、村居、群众等主体参与治水初见成效。
强管理,提效能。2025年南海努力治水的方向已经明确:全域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市考劣V类断面、全部重点区域完善基础设施、全体重点排水大户纳管接入、全民治水行动进一步扩面提质、全力完成上级重点督查。
方略展现定力。以“建”筑基、以“管”提质、以“养”增效、以“考”促治、以“心”聚力,南海通过治理主体的扩展重构,推动治水最深刻的变革:激活每个社会细胞的治理动能,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群众自治”的多元共治格局。
2024年9月,南海印发《佛山市南海区“聚力百千万共建水生态”全民治水行动方案》。方案鼓励镇街增设“社级河长”“企业河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行业支持、产业支撑、企业带动、基层治理、群众参与作用,营造全民治水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镇街迅速响应、主动作为,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先进典型。如:大沥镇140余家商业体自主实施雨污分流,嘉洲广场投入500万元整改管网错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68家企业加入治水行列;里水镇金利社区探索“政府补+集体筹+群众出”多元投入模式,居民自筹10万元完成9户管网改造。
推进会上,南海区水治办对《佛山市南海区村社全民治水工作指引》进行解读。全民治水工作指引的制定,将里水试点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制度规范,推动全民治水行动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以全民参与、共同治水为核心,通过绘制全域排水一张图、推动一批集体物业排水改造、鼓励增设经济社一级河长、构建一张全民监督网络、完善一笔水环境治理资金、聘请一批企业河长、健全一套应急体系、落实一张支毛涌治理责任清单、开展一系列党员志愿活动和宣传活动九大核心举措,南海进一步加强对村(社区)治水工作的指导。
曾经的“旁观者”变身“河管家”,在南海,全民治水不再是运动式动员,而是全民自觉的可持续发展治理生态。随着“村社河长制”向支毛涌延伸,以及党员“治水”志愿活动的开展,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3
以水兴城 南海值得期待
城市要有竞争力,就要有一流的产业;要有一流的产业,就要有一流的人才;要有一流的人才,就要有一流的环境。而河流治理,对于绝大多数城市来说,是创造一流环境的“必由之路”和“最佳方案”。
2025年,地处珠三角腹地的南海提出坚定不移抓改革、促转型,以二次创业的奋斗姿态,为“再造一个新佛山”贡献南海力量。对河网密布的南海而言,水环境治理是生态课题,更是发展命题。
抢抓“环两江”先行区机遇,以生态价值撬动高质量发展,南海正躬身实践。作为佛山市破解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重要战略布局,“环两江”先行区的提出,让被纳入核心区范围的南海西部三镇,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为此,2025年,南海谋划“环两江”先行区涉水项目共4类12个,三年总投资约144亿元。
“保护发展的天作之合!”会上,王勇再次强调,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传统模式,探索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科技与人文双轮驱动,以长远眼光推进生态工程。
以西樵镇听音湖为例,2025年,听音湖片区入选全国“四季春晚”示范展示名单,听音湖夜景、水上烟
花等优质项目伸出“橄榄枝”。再看“潮玩”桂城,文翰湖2万平方米水域上,市民可畅玩桨板、皮划艇等新潮运动。在“水上南海”的战略推动下,生态工程变成了招商项目,转化成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这就是保护发展的天作之合。
这是南海从“治水”迈向“智水”再到“共治”的进阶,也是南海秉持“长期主义”,闯出一条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新路径。治水需要全民参与,现在更重要的,就是发动各界做一些小工程,将治水转化为全民治水,大家都担当起这个责任。
当治水从“政府工程”变为“全民自觉”,从“末端管理”转向“系统重构”,生态价值便能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以水兴城,南海值得期待!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程虹汤晓冰图为资料图片